新希望是民营农业龙头企业,中粮集团是国企控股的大型央企。去年猪肉跌价,中粮斥巨资“大手笔”杀入生猪养殖业。在天津、江苏和湖北建立三大生猪基地,生猪出栏量从零开始,迅速达到150万头。今年猪肉价涨,中粮又把日本的食品巨头三菱、伊藤忠等拉入合资公司,出资100亿元再度砸向生猪养殖和加工领域。有分析说,在中粮集团的规划目标中,生猪养殖最终将达到3000万~4000万头。
其实在2007~2008年那轮猪肉“牛市”中,跨国投行高盛就开始布局中国生猪养殖业,他们投资两三亿美元,在福建、湖南等地养猪150万头,加上之前高盛投资双汇、雨润两家国内肉食品加工领域的龙头企业,全面渗透中国猪肉产业链的姿态相当明确。
致力于扮演中国“猪老板”的另一家国际银行叫做德意志银行,2008年他们注资6000万美元,收购上海宏博集团养猪场的30%股份,还花了同样多的银子,注资天津宝迪农业集团——同样是一家高速成长的肉食加工企业。
当养猪“散户”们挥泪告别传统手艺的时候,国企、民企、外资,各路产业集团迈着大步奔向国内养猪业。那些为肉价上涨而紧张的城里人,可能会忽略这个猪肉行业重大的“生态变局”。
人们都寄希望于规模化的、集约式的“工业化养猪”,能够熨平“散户”养猪不可克服的“猪周期”,使得肉价的波动趋于平稳。而那些“大型食肉动物”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打造“全产业链”,以及通过产业创新挣更多的利润。
新希望集团在上海搞了“滋生活”鲜肉连锁店,这种定位于大、中城市高端肉品零售店,显然是要以品质取胜,而尽量避免价格之争。还有产业投资者,正在主推“冷鲜肉”的消费观念,这种猪肉在加工、流通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0~4℃范围内,使得肉质保持最佳口感和最好的营养成分,有点类似奶制品行业的巴氏杀菌鲜奶。
笔者曾到蒙牛集团参观,他们生产“高档奶”的奶牛,每天都有专人按摩,定期洗澡,吃各种“营养套餐”饲料,平常还要听交响乐调理心情。养猪进入“恐龙时代”,企业家们是否会通过科研创新,养出更具价值也有更高价格的“高档猪”?这当然是现在那些“散户”养猪者难以想象的事情。
不过,面对集约化养猪的呼声,城里人对未来还是有些隐隐的担忧:就像现代化养鸡厂出产的“西装鸡”所带来的困惑一样,以后猪肉价格也许不再让人操心了,可到那时,猪还是从前那个猪吗?我们会不会还要跑去农村,千方百计要买“散养的猪”?
众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