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温商巨资改造吉林盐碱地 种出有机大米甜高粱

2011年08月22日 10:27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白茫茫的盐碱地,在经过长达数十年甚至百年的沉寂,如今种出了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稻谷、红彤彤的高粱……而为盐碱地画上缤纷色彩的,是六位此前根本没有种过庄稼的温商。

  从最初的运粮贩粮,到后来的租地种粮,再到眼下普遍的修建粮仓、加工粮食,现在,温商更将目光放在荒寂多年的盐碱地上。

  他们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成为高产的庄稼地,证明了温商不仅仅是炒房、炒煤的代名词,也是活跃我国粮食市场、保证浙江粮食安全的生力军。

  盐碱地,起死回生

  这六位温商创办的吉林省吉喆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专门负责盐碱地治理利用项目的投资方。而他们看中的这片盐碱地在吉林省长岭县后25村,是当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

  从长春市到长岭县后25村,需要3个小时的车程,从繁华到冷清再到荒无人烟。吉喆的盐碱地改良综合试验示范区就在一片一望无际、寸草不生的土地上。后25村的80多户农民因为再也种不出庄稼,在2000年全村搬迁。这里的土壤PH均值达到10.37,属于严重盐碱化。如果这里都能够种出粮食,全国的盐碱地都将有了生命力。

  车子在光秃秃的荒地开了许久后,一拐弯,记者却看到了江南水乡熟悉的场景:一大片碧绿的水稻田。东北通常都种一季稻,眼下正是水稻抽穗期。等到国庆时期,这些水稻就能收割了。

  示范区共有7200亩,部分盐碱地已经经过两年的治理、翻整,不仅种上了水稻,还有高粱、葵花等其他农作物。去年,这些盐碱地已经小范围实验种植,产出第一批弱碱性大米。今年,这里开始大批量地种上了水稻。吉喆副总经理林德欢介绍,去年小范围试验的水稻,亩产能有400公斤,今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00公斤,丝毫不逊色于黑土地。

  能让土地“起死回生”,靠的是一种调节剂。而这种调节剂是由一位吉林市植保站退休多年的专家朱启江和东北地理所、吉林农业大学的专家联合研发的。用上这种有机调节剂,即使像后25村这样严重的盐碱地,第二年也能种出水稻,第三年就能够到基准良田的标准了。

  盐碱地上产出的大米,品质如何呢?记者的午饭就吃上了这种稻米,虽然不糯,但很清香,比起浙江的晚粳米更有嚼劲。林德欢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就将大米运到上海的市场上试卖。“这里产出的大米经过检测,属于弱碱性大米,对人体有好处。大米卖到30元钱一斤,上架就卖脱销。”

  头口水,吃得艰难

  东北松嫩平原有373万公顷苏打盐碱地,其中吉林省97万公顷。近年来由于土壤沙化日趋严重,当地政府一直在进行水土维护和盐碱地治理工作,但一直收效甚微。

  “其实改良盐碱地技术已成熟多年,但没有资金,没有魄力,谁也不敢大规模整治,”吉喆董事长缪明伟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我们算是尝了头口水。”

  但头口水,向来不易喝。首先需要大量的资金。流转土地的成本并不高,但后期通水、通电、通路,足足花了他们近一年的时间。钱不断投入,但没有任何产出。而另一边,吉喆还在不断扩大盐碱地的承包面积。除了后25村,吉喆又陆续承包了两块土地,共达2000公顷左右。“仅后25村的这块试验区,三年时间总投资就超过了3000万元,如果这里的7200亩土地都能种上水稻,7000万元,怎么都跑不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