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新兴经济体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主动力

2011年08月29日 11:03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汇丰银行全球经济学家马赫尔·贾和欧洲经济学家简尼特·亨利近日在与经济日报访英代表团座谈时指出,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汇丰银行对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前景的预测较其他国际机构更为审慎。汇丰银行三季度报告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明年为3.4%。其中,发达经济体今明两年增速预计分别为1.8%和2.3%,新兴经济体分别为6.3%和6.2%。两位经济学家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虽都采取了较大力度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但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并无起色,未来几年复苏仍将十分艰难,而新兴经济体则将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马赫尔表示,从市场角度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受诸多因素制约。发达国家个人和政府公共债务负担沉重是制约其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目前西方国家只有企业资产负债表尚属健康,但在消费支出减少、需求不振的情况下,企业也很难扩大发展。其次,以往的经济危机通常会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但在这次危机中,大宗商品价格不降反升,因而不利于经济恢复。第三,历史上西方消费者削减债务水平主要靠收入增长,而此次危机造成失业率高企,员工提高薪酬的议价能力受限。加上银行收紧信贷,消费者从银行融资难度更大,股市、楼市动荡也造成资产缩水,这些都将抑制消费能力。另外,由于政府债务水平高,到金融市场发行债券融资的难度增大,也很难再依靠政府支出来刺激市场消费。

  从政策层面看,马赫尔说,目前不少国家对市场行为的反应呈条件反射式,采取的都是临时性补救措施,远非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美国虽然坐享国际储备货币的天然优势,但最近两党关于提高债务上限的角力打击了市场信心,美国唯有出台可信赖的财政政策才是脱困之道。简尼特则指出,欧元区国家难以就共同财政政策和建立欧元债券达成共识,这将阻碍欧债危机的尽快解决,加大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的设立将为欧元债券的推出打下基础,但由于欧元区内部差异大,目前享受3A信用评级的国家不愿其评级受损,不支持在没有建立统一财政政策的前提下,承担更多债务违约风险,法德领导人提出的共同财政政策因而并未得到所有国家响应。如果未来6至12个月全球经济增长依然乏力,欧元区国家将很难再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只能依靠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放贷渠道。在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发挥作用之前,欧洲中央银行将不得不继续承担购买成员国债券的作用,且要为成员国债券设定回报上限,以避免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成为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援助的对象国。

  马赫尔强调,调整经济结构在短期内无捷径可走,西方长期累积起来的经济失衡需要切实执行严格的紧缩财政政策,降低债务水平,才能得到纠正。简尼特也认为,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目前的规模还不够,需继续扩大,甚至最终推出由欧元区所有成员国担保的欧元债券,但希腊等国要完成类似结构调整可能需要20至30年时间。若情况继续恶化,欧元区国家恐怕不得不先通过发行欧元债券来筹措资金,尽快开始联合举债。鉴此,汇丰银行预测,未来几年西方金融市场将持续动荡,经济增长将保持低迷,失业率仍将居高不下,世界经济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低增长,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率预计只有1%至1.5%。

  在预警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汇丰银行认为新兴经济体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未来几年其经济增长速度至少是发达国家的3倍,未来30至40年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马赫尔表示,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如没有西方国家的高额负债负担及高失业率,具有人口红利,薪资水平持续上升,内需强劲,经济起点低,增长潜力大等。但她也警告,发达国家的经济困境将给新兴国家的货币财政当局带来严峻挑战,西方国家采取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即量化宽松政策,将使利率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大量热钱将流入新兴国家,导致通胀率居高不下,资产泡沫膨胀。而新兴国家普遍缺乏应对热钱的基础设施。因此,新兴经济体在短期内应结合量化紧缩与资本管理,尽量限制热钱涌入,防止其冲击金融系统稳定性。同时立足长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如失业救济等,防止社会出现动荡。

  马赫尔表示,过去3年世界形势已发生深刻变化,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正向以新兴经济体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过渡。预计人民币将逐步承担起美元的作用,世界经济重心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已是大势所趋。(记者王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