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假太郎”加剧竞争 国产化肥抱团转型(图)(2)

2011年08月30日 08:4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王毅军认为,这是当前大多数进口肥在国内市场上面临的共同问题——进口权虽高度集中,但下游炒家(中间商)太多,摊薄了零售商的利润,加上货出多头,流通渠道杂乱无章,无形中给“假太郎”们创造了混水摸鱼的机会。

  记者在惠州、河源等地区调查到的情况与番禺大同小异。惠州市马安镇绿之源农药化肥经销部的老板郑伯洪直言,旧的利益格局和流通渠道不改,即使有工商和公安等监管部门的重拳打击,仍然很难拦截“假太郎”在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肥业产能过剩 部分企业铤而走险造假

  近年来,化肥的质量问题由于直接关系粮食安全,在舆论界引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在广东,肥业每有制假坑农现象发生,总能第一时间挑动社会各界的敏感神经,工商、质监和农业等有关部门对肥业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亦从来没有放松过。

  不过,尽管不法厂商的违法成本被不断加码,仍然有一部分投机分子在行业内铤而走险,其造假的手法亦不断更新。南方日报记者近期在广东珠三角和粤北地区的调查发现,一些小型肥料厂家和经销商在高额利润的吸引下,正在不断变着戏法和执法部门展开“游击战”,企图在市场上继续狠捞一把。这些肥业“假太郎”的存在,已经严重损害到国产化肥的整体声誉。

  “过去,国产复合肥质量不稳定。”天禾农资总经理钟伯清一言概之,“在相当长时间内,我们都主打进口肥,但近几年,随着国产化肥技术、质量的提升与稳定,我们逐渐加大经营撒可富等优质国内品牌。广东天禾始终坚持向农民供应信得过的产品。”

  记者了解到,仅2010年,天禾农资在广东销售的化肥就达153万吨,约占全省化肥需求量的20%,是广东农资供应的主渠道。

  据业内人士介绍,以前国内市场基本由进口肥一统天下。近十年来,国家农资经营体制逐渐放松,国产肥才迅速崛起。广东的复肥企业,是在上个世纪末才开始取得长足进步的,企业最多时曾达到过300家。广东还诞生了全国第一家以生产复混(合)肥为主业上市的公司——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的优胜劣汰,广东肥业的生产集中度不断提升,复肥厂家逐步缩减到100多家。然而,在年均200万—300万吨左右的市场需求量下,目前广东复肥产业产能过剩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早几年,肥业里边的假太郎,实际有很多是被进口肥逼上梁山的。”一位前惠州中联的高管日前对记者感慨道。

  然而,一些省内的肥料大厂商却不这么看。福利龙公司总经理危敬权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就提到,现在整个行业都在搞技术升级,一些企业没有资金或者没有把资金放在这个工作上,自然要被淘汰。这样的企业为了生存下去,只好出歪招、打擦边球,目前市场上所谓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来的。

  芭田公司的李海群经理亦直言,假冒进口肥的行为有两种,一种是从质量到品牌完全造假,另一种是质量合格,明明是国产的却非要装成进口的,这两种行为都属于牟取不法利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