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企业“走出去”更需战略引航

2011年09月14日 11:22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幅已近50%,我国企业正从以往资产被收购方的角色逐渐变成资产收购方。企业“走出去”的话题虽然不再新鲜,但如何将“走出去”的步伐迈得更稳更好,仍然是业内的关注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北京国际商会“专业化服务助力北京企业国际化发展”主题沙龙日前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多年实践经验表明,“走出去”战略还需进一步清晰化、规范化,以进一步帮助企业实现专业化操盘。于企业自身而言,在拓展海外市场时,更需稳扎稳打,切忌好大喜功。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6万家,对外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到3172.1亿美元。中国的年度对外直接投资已从2003年的28亿美元,增长至如今的逾688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连续九年保持增长,年均增速为49.9%。

  在转变“走出去”方式的同时,中国企业的更多“苦楚”开始显现。在本次北京国际商会沙龙上,有着多年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经验的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学兵向记者坦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个新鲜事物。“1/3的企业赔钱、1/3的不挣钱,能够盈利的也只有1/3。”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苗迎春总结说,事实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绝对投资收益与目前最大的国际投资国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企业海外资产的盈利水平较低,亏损情况较多。2008年,我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活跃,流量较上年增长7.4倍,当期利润再投资所占比重较上年却下降了19.2%;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亿美元,而美国则为2480亿美元。研究显示,半数以上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未取得成功,无法达到增值底线。

  如苗迎春所言,海外经济利益已经上升为中国的核心利益之一。企业“走出去”亟需一套更加清晰与全面的战略体系。这既需要规则的制定、人才的储备,还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

  战略体系有待更为清晰

  中国企业的“走出去”还需真正提升至“战略高度”。张学兵向记者介绍说,虽然“战略”一词一直被唱高,但在实践层面,还有不少功课要补。

  问题的落脚点首先在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上。张学兵指出,熟知投资对象国的法律、政策环境是根本。但事实表明,企业虽对此方面有所涉猎,但其实操过程仍然缺乏专业性。没有一个清晰的人才战略做强大的支持,企业只能误打误撞,自然会白交不少学费。“一些央企在政局动荡的利比亚、埃及陷入被动就是例证,虽然目前已有补救措施,但仍难免有亡羊补牢之嫌。”据张学兵了解,因当地资源丰富,目前不少中国企业有意到蒙古国投资建厂。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与蒙古国之间具有地缘优势,企业赴蒙投资的交通成本相对较低,但蒙古国的赋税环境和劳工保护的情形相对严格,企业还需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做好相关调研工作。“而缺少调研,正是不少国有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就整体而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仍显零碎,还需更多章法与规则的保驾护航。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孟海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前期的市场调研非常关键。在海外,企业可更多借助投资中介机构的职能,以有效地获取更为准确、对称的信息。但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相对规范的第三方服务体系,相关企业似乎也更愿意绕开中介,“单打独斗”。

  此外,在推广成功案例方面,我们不妨汲取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孟海东说,德国有关部门会定期组织有着成功“走出去”经验的企业走访全国各地,推介自身的成功经验,以此帮助更多的企业更好地走出国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