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类再也阻止不了海底捞了”。今年7月的某天,各式各样的“海底捞体”在网络上喷涌而出,其中大肆渲染“海底捞”的优质服务,勾起了网友们的共鸣。一时间,海底捞的神话就如病毒一般顺着微博等网络传播平台泛滥开去。
但双刃剑反噬的力量是可怕的。然而短短一个多月后,疯狂传播的“海底捞体”就如同变种病毒般,难以控制,各种恶搞、揶揄的信息让消费者对海底捞的好感走向了反面。
而随后爆出的“汤料门”更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人们对海底捞“至真至美”的美好幻想。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虽于8月22日在其官网上发表了紧急声明,坦承“白味汤锅、柠檬水及酸梅汤均是勾兑”,同时强调“用料正规,并已按国家添加剂公示的要求进行了公示及备案”,但其身后品牌形象的裂痕却已难以弥补。
如今,整个事件过去已有月余,各种纷繁的“口水战”背后,却仍有着无数的问题值得人们反思。究竟什么样的企业适合进行网络营销?企业要如何才能驾驭网络传播的不稳定性?未来,这一营销方式又将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本期财富案例,我们就以海底捞病毒式口碑传播为典型展开,并邀请了4位专家对这种网络营销方式进行分析探讨。
■案例讨论
讨论嘉宾:
孙雄:广东省连锁行业协会会长
莫岱青: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
谭海城: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
李光斗:著名营销专家、央视品牌顾问
学术支持:
网络支持:南方报网 和讯网
栏目主持:贾肖明
本期撰文:南方日报记者钟啸 牛思远 实习生 招韵倩
■案例
“海底捞体”风行网络
海底捞,即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的大型直营餐饮民营企业。海底捞以其个性化的、颠覆传统的服务赢得一大帮消费者的支持,并逐渐在北京、上海、郑州、西安等城市开设连锁门店。
关于海底捞的信息“病毒”般铺天盖地出现的现象,真正显现于今年7月。最早的海底捞体,目前比较广泛的说法是,新浪微博网友“上海美食攻略”于7月13日以“人类已经无法阻止海底捞!”为标题,转发另一位网友“栗栗栗栗子Eko”5月2日的微博:“刚刚和林冀玮在海底捞吵架,一旁的服务员突然给我们递来了花束和贺卡,打开一看!就在刚才纯手写啊!那么长!我超感动啊!海底捞老板太欣慰了吧。哪找来这么多好员工!佩服啊!生意能不好么!?”
以这条让海底捞火爆网络的微博为典型,发展出一套“海底捞体”,各种在海底捞消费的经历和感受被海底捞“顾客们”乐此不疲地发布于网上,同时,陆续有人就此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少网友认为这是海底捞公司专门营销行为。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