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我们存在一些分歧,不过我们面对这么多的共同挑战,这让我们真正有机会在能源、贸易、军事对话乃至亚洲的区域稳定方面携手合作。这不只是帮助中国人民、美国人民,而是帮助全世界各地的人民,我觉得全世界许多问题都要依靠中美合作才能解决。”在对话末尾,骆家辉如此展望道。
中美轮胎特保案 2009年6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以中国轮胎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建议美国对中国输美的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连续三年分别加征55%、45%和35%的从价特别关税,随后被美国总统奥巴马批准。三天后,中国政府启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程序。2011年9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WTO)裁定中国败诉。
记者手记
骆家辉:“谦卑的软实力”
骆家辉的风头超过了历任美国驻华大使。
乘坐普通航班、没有大量随从警卫、自己背包、拒乘专车、优惠券买咖啡……这位华盛顿州前州长、联邦政府前商务部长,现任美国驻中国大使一连串的动作颠覆人们对于美国这个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部级高官”的认识,有些人觉得亲切,有些人则觉得这是一个职业政客的典型“美国式作秀”。
2009年7月16日,骆家辉出任美国商务部部长后首次访华,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感觉与带队的强势的国务卿希拉里相比,骆家辉更像个“白面书生”。但是,当美国经济成为“困兽”时,商务部长的角色就显得无比重要了,需要就当时中美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亮明态度,代表美国声音。
果然,骆家辉第一手牌就是“碳关税”,积极维护美国的利益。记者印象最深的细节就是他和另一位华裔部长朱棣文在发布会上的互动,朱棣文说:“我认为(华裔)这个身份没有优势,因为我们代表的是美国。”骆家辉马上补充说:“美国的政策不因谈判者身份而定。”随后,朱棣文打趣骆家辉长得帅有助于谈判,而后者也恭维跟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打交道同样对磋商有用。
当时在座的记者们纷纷感受到美国官员的职业和精明,而且出生在美国的骆家辉英文比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遣词造句极端讲究,回答问题滴水不漏,当时有记者开玩笑说:“不愧是给奥巴马打前站的,逻辑思维及价值观和奥巴马是同一体系。”
的确,就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是百分百的美国人。”
接下来骆家辉的两次访华,尽管这位美国部长不断强调“中国根”、“台山情(骆家辉祖籍广东台山)”,并与中国高层互动密切,但随着美国商务部频频提起反倾销调查,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第二次骆家辉人还没到,对中国钢产品实施惩罚性关税的消息却已炒得沸沸扬扬;第三次,他一边赞誉“没有比中国更好的市场了”,一边对中国石油管材发起了新一轮的围追堵截。正如他的老朋友兼谈判老对手周文重评价的那样:“骆家辉非常善于维护美国利益。”
骆家辉将其在华的大使之旅称为“我们家庭正在开始的一次冒险和挑战”。
正如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称,骆家辉在中国展示的是一种“谦卑的软实力”。
记者 李小晓 侯隽︱北京报道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