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民生
对于CPI的不信任,正是民生焦虑情绪的某种投射。当前最迫切需要做的其实不仅是如何让CPI的统计方法更科学,而且是如何以制度的力量推进劳动者权利的回归。
9月20日,国家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举办“统计开放日”,针对网友对CPI涨幅数据的质疑,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庞晓林称,每个人心目当中的标准不一样,导致对物价感受不一。(据9月21日《新京报》)
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个人的收入不同、消费能力不同,所以现实物价的承受力也自是不同。有钱人对CPI无动于衷,低收入者则对CPI异常敏感,时不时就拿羞涩的荷包跟不断上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价格相比对,感觉CPI涨幅数据远远低于物价上涨,其实也很正常,因为CPI始终是一种具有滞后性的统计数据。
不过,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民众对CPI的猜疑,不仅是一种“感受”,还是一种现实。
曾经有人这样戏称:工资好比眉毛短,物价犹如头发长。切入现实的语境下,给人的感觉就是“什么都在涨,只有工资不涨”。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向好,国家控制通胀的信心很大,“GDP增幅多少”、“CPI是高还是低”……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些都是乏味和看不懂的经济术语,很多人甚至至今也没有搞清楚,CPI跟自己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真正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是活生生的现实。
数据显示,过去2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工资亏损,即建立在节约工资成本的基础上。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3.4%降低到41.4%,下降了12个百分点。劳动力价值被严重低估,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但物价却逐步“水涨船高”,特别是生活基础商品价格的暴涨,再加上高房价、高医疗费和高教育消费,此消彼长之下就构成了“负增长”,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性生存压力在不断扩大。对于CPI的不信任,正是这种民生焦虑情绪的某种投射。
在频频走高的物价面前,工资增长始终跑不赢的CPI终归是让人“雾里看花隔一层”,没有什么说服力。工资上涨有利于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也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反过来亦可以让CPI更具有服务经济的现实价值。从这个角度上说,当前最迫切需要做的其实不仅是如何让CPI的统计方法更科学,而且是如何以制度的力量推进劳动者权利的回归,确保工资增长跑赢CPI,如果CPI涨幅将国民收入涨幅远远地甩在后面,再科学规范的数据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过快的物价上涨需要调控,过慢的收入增长也需要调控。看得清CPI的数据生成,却看不透围绕在腰包充盈上的层层迷雾——既然现在的CPI没有对民生的压力足够重视,而老百姓也只能选择不把CPI当回事儿。
□陈一舟(山东)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