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0日,国家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举办“统计开放日”,针对网友对CPI涨幅数据的质疑,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庞晓林称,每个人心中的标准不一样,导致对物价感受不一。(9月21日《新京报》)收入不同导致消费能力不同,消费能力不同导致标准不同,标准不同自然感受不一,所以,庞司长的话其实可以总结为“收入不同感受不一”,这可是句大实话,面对群众的质疑,庞司长可是说了句实实在在的真心话。
之所以说这是句大实话,是因为舆论几乎倾倒性地认为CPI有造假注水之嫌。为什么“CPI涨幅连猪肉都跑不赢”呢?笔者以为,要么是“被平均”了,要么就是CPI数据造假。
“被平均”了,也就是说数据是真实的,但因为个体和总体有差异,地区间有差距,加之比较基础和标准不同,最终数据跟实际感受不同很正常,这跟人均GDP是一个道理,也就是“收入不同感受不一”。
而另一种情况就是CPI数据造假注水。众所周知,调查对象往往是怕审计而不怕统计,采价员出去办事儿,经常遭遇话难听、脸难看、门难进,得不到“调查对象的接受和认可”,也就为数据造假埋下隐患,以致统计往往变成了估计,这种情况下,数据造假注水很正常。
其实,CPI数据只是一堆冷冰冰的数字,要想真正反映实际,反映群众诉求,不如给统计工作人员一张“百元大钞”,让他们去感受一下物价,感受一下实际购买力,这样出来的报告比CPI数据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