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约谈”效果有限
物价通胀——企业涨价——相关部门约谈“限价”。从去年以来,随着节节攀升的CPI,“约谈”成为国家相关部门平抑物价的重要举措之一。不过,对于发改委的“约谈”,不少专家持否定态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就发表评论认为,发改委约谈酒企,要求其不能涨价手法失当。
据了解,从去年起,发改委的“约谈”频频出现。先是食用油四大企业在去年底就被约谈“限价”,至今年上半年,约谈的范围再度扩大,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先后约谈过部分日化、方便面、酒类、洋奶粉、食用油等企业。在“约谈”之下,多个行业企业的涨价冲动得到短暂抑制。如食用油、方便面、日化产品今年上半年均延迟了涨价计划。
不过,“约谈”在平抑价格方面的效力也很快消失。7月底8月初,食用油“限价令”松绑后,包括金龙鱼、鲁花、福临门等食用油品牌纷纷调涨,涌现出强烈的“补涨潮”;最近,方便面大鳄康师傅、统一企业旗下方便面也发布调涨通知;曾被“杀一儆百”罚款200万元的联合利华,在5月份同样不管不顾地调涨。
广东省流通研究所所长王先庆就指出,“约谈”、“限价”等稳定物价的举措均是临时性,治标不治本,而临时性措施的“维稳”效力有限,若无法最终解决企业日益增加的成本压力,企业最终会进行调价动作。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也认为,因为通胀预期,厂家提价是对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提前反应。“通胀导致企业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企业自身因为无法消化成本上涨因素,最终出现下游终端消费品企业的涨价。”
记者/欧志葵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