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业内人士:警惕紧缩失衡引发滞胀风险

2011年09月26日 08:4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防止物价上涨是当前我国经济的首要任务,但也需要未雨绸缪,警惕紧缩失衡导致的经济失衡,并引发滞胀风险。当前尤其需要关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构失衡风险,政策选择应从全面紧缩抗通胀转为结构性紧缩防通胀,避免实体经济受损导致经济机体损伤。

  滞胀风险并未远去

  当前我国通胀压力有所趋缓,但是物价上涨压力依然不可轻视,而滞胀的风险也并没有远去。

  来自食品、农产品的价格反弹仍存可能。食品、农产品价格是否真正得到有效控制,不仅取决于供给量,也受季节性需求和虚拟经济的影响。不排除元旦、春节期间需求量季节性增长引发相应的价格反弹。

  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增速不减,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相关商品的价格会形成上涨拉力。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持续处于25%以上的水平,带动物价上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存在不确定性,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压力,对年内和明年的国内通胀水平的风险压力仍旧很强。

  消费者和投资者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并没有降低,房地产投资的意愿仍旧十分强烈,一旦限购令限价令放开,房价有可能出现新一轮反弹甚至报复性上涨。

  与此同时,投资拉动增长的实效减弱,有效的消费需求拉动尚未形成,极易导致经济增速下降,形成滞胀威胁。因此,将控制物价上涨作为当前经济的首要任务十分必要。

  警惕过度紧缩误伤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膨胀、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不减,紧缩中存在的结构性过度扩张已经成为当前通胀的重要原因。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总体增长势头不减,房地产投资增速并无变化的情况下,不利于抑制通货膨胀。

  近几个月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同比增长25%。其中,建筑安装工程基本上都保持在30%以上的增幅。最近两个月建筑业的增幅都超过40%。设备工器具类的投资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一直在20%以下,今年2月以来一直没有达到17%。经济仍旧处在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为主角,实体经济和消费尚未完全复苏状态。

  从农产品、食品的供给和需求来看,波动幅度并不明显,然而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或者说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的波动幅度超过了供给需求波动的幅度,其中虚拟经济和资本操纵的因素明显。游资和垄断,是前一轮房价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推手,这一问题被淡化忽视,有可能隐藏着下一轮农产品价格或其他商品板块价格的上涨。

  当前民间借贷过度活跃,民间借贷利率达到惊人高度,最高利率甚至接近历史高位,而相应的通货膨胀率并未达到历史高位。名义负利率看似存在,但对应于民营经济的实际负利率并不存在,说明民间的资金相对富余,都在寻找货币紧缩中的套利机会。

  民营实体经济的资金匮乏,与虚拟经济资金的相对宽松形成反差。这种情况,不利于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实体经济生存,对民营实体经济开始构成损害。应该说,为抗通胀而进行的无区别紧缩,最终主要压力落到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身上,造成实业经营积极性备受打击。而虚拟经济备受青睐,甚至公益性机构都参与民间借贷活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严重失衡的这种情形,不能形成合理经济增长的有效来源。

  在投资拉动型高速增长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发生滞胀的风险更大。大规模投资有效抵御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但其双刃剑效应出现后紧急刹车,就极易导致滞胀风险。有必要防止投资拉动失效或投资抽退引起的经济大幅度滑坡引发滞胀。

  抗通胀要区别对待

  当前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有必要从总体性抑制过渡到结构性抑制。对部分领域的紧缩进一步加强,但对以实体经济为主的民营经济应区别对待。将抑制投资和虚拟经济泛滥诱发的通货膨胀作为主要目标,稳定基本生活消费品物价水平,放宽对民营实体经济的紧缩和约束。在结构调整中实现增长与通胀的均衡。

  在结构调整中,应当向较少依赖或不需要政府实质性补贴的具有独立市场生存力的产业和企业倾斜。

  此外,稳定的基本生活、完善的社会保障,是老百姓对通货膨胀率耐受力的基础。用时间换空间,是不以牺牲基本生活水平为前提的。因此,政府公益性投资有必要从一般市政投资(道路更新、过度的园林建设、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等)转向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教育等老百姓开支负担大的领域;从经济性投资转向有助于降低基本生活消费成本的领域如农副产品物流等投资。这样一来,既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通货膨胀的心理耐受力,也有助于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增加内需。□国开证券首席研究员 沈晓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