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超级杂交稻研发团队负责人:"900公斤"背后故事

2011年09月26日 11:2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900公斤”背后的故事——超级杂交稻“Y两优2号”研发团队负责人邓启云访谈

  记者周勉、谭剑

  2011年9月18日,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由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在经过严格的测产验收规程后,测得18块试验田共107.9亩“Y两优2号”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这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又一个高峰。

  “袁老师说过,杂交水稻是大家干的,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将来也必将是这样。”9月24日下午,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一楼会议室,超级杂交稻“Y两优2号”研发团队负责人、袁隆平的学生邓启云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这样说。

  高峰背后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驻地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海南南红农场附近找到“野败”(野生稻雄性败株),打开了通往“三系配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研究的大门。

  1984年,湖北仙桃市农业技术员石明松研发出“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一举奠定了两系杂交水稻研究的基石。

  1987年,安江农校青年研究员邓华凤在袁隆平指导下,找到一株温敏核不育水稻,繁育成“安农S-1温敏核不育系”。

  此后,被袁隆平称为“两系法元勋”的罗孝和又发明了冷水灌溉繁殖技术,解决了低温敏不育繁殖产量低的问题。

  在全国各协作单位共同努力下,1995年,我国两系法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

  1997年,在两系法成功的基础上,袁隆平再次提出选育超级杂交稻分步进行的设想,并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实现了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和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

  7年后的2011年9月18日,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当袁隆平以七二折的标准来计算最后的实际产量时,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目标的实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杂交水稻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邓启云说,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邓启云说,“没有袁老师制定的技术路线,没有无数前辈的艰辛劳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不精彩”的真实故事

  “精彩的故事不真实,真实的故事不精彩。”49岁的邓启云反复念着这句话。在邓启云看来,重复千百次的实验实在不能用“精彩”两字来形容。

  9月18日,当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成员现场监督验收和产量测定时,没在现场的邓启云显得十分自信:“自己的孩子表现怎样,我非常清楚。”

  “Y两优2号的研制过程,就是我自己的成长过程。”邓启云说,“从1997年考上袁隆平的博士起,我就一直跟着老师在做‘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研究。”

  邓启云认为,“Y两优2号”的突破,再次证明了袁隆平所提出的技术路线的正确。

  “老师说过,杂交水稻高产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将形态改良和杂交优势相结合。”邓启云向记者转述了袁隆平曾打过的一个比方,良好的形态就是像姚明一样的“好身材”,而杂交优势则是不能“虚胖”,要体力充沛。

  不过,既要让稻苗长成理想株型又要考虑群体产量,谈何容易?邓启云告诉记者,光是一个品种的选育,最顺利都要四五年时间,还需要品种之间的相互配合。

  为了育出新的超级杂交稻品种,邓启云和同事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别人在家里吹着空调的时候,我们却要在大太阳下观察水稻开花。连伞都不能打,打了就看不清。”邓启云说,团队里很多研究人员已连续好几个春节不能与家人团聚,至于阳光暴晒、跋山涉水,对于搞水稻的人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搞我们这行的能以苦为乐,我认为是总有希望在那里等着你。”邓启云说。

  “质疑能使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900公斤只是试验田里的数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超级杂交稻米质不好。”“超级杂交稻可能含有转基因成分。”在全国上下都在为超级稻的全新纪录而欢呼时,有关中国超级稻的质疑声一直不曾断绝。

  对此,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羊古坳乡雷峰村试验片海拔300多米,生态条件、光线都比较好,生育期长,物质积累也比较多。

  “在这里,产量能突破900公斤并不意味着大面积推广也能有同样的成绩。”邓启云说,即便按照农业部关于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也需要在同一生态区连续两年亩产达到900公斤才意味着目标的初步实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900公斤攻关目标的现实意义。据了解,日本在1980年就提出了通过籼粳杂交培育增产50%的15年计划,国际水稻研究所在1989年提出了利用热带粳稻提高单产的新株型育种计划,但至今均未能实现大面积增产目标。

  “这次隆回县百亩范围内平均亩产过900公斤,意味着中国的杂交稻研究水平在世界上已遥遥领先。”邓启云说,就算按袁隆平的说法,大面积推广产量要打八五折、七五折甚至更低,也可达到或接近亩产700公斤的水平。

  对于超级杂交稻米质以及“转基因”的质疑,邓启云也作出了回应。邓启云告诉记者,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每年都会接待全球各地的参观访问者,每次袁隆平都特意交代邓启云用超级杂交稻煮饭给客人尝尝。据很多来访者反映,杂交稻的米质和口感与泰国米的区别已不大。

  至于一些人将杂交稻与“转基因”混为一谈,邓启云认为,杂交稻是自然杂交来改良品种,与在实验室内通过遗传操作,将一类生物的基因整合到另一类生物的基因组中进行系列的转基因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杂交稻的每一个进步需要社会给予包容和鼓励,但我们也欢迎各种质疑的声音。”邓启云说,“因为质疑会促使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