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浙商携巨资北上收粮 东北新大米抢鲜登陆杭城

2011年09月27日 10:48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杭州市郊稻田里的晚稻还在抽穗,产自东北黑土地的大米已经摆上了杭州人的餐桌。9月25日,从黑龙江哈尔滨长途跋涉了3000公里,30多吨东北大米摆上了杭州市粮油批发交易市场的摊位。“昨天刚到的货,今天就快卖光了。”市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东北新米批发价格是6元/公斤,跟往年价格相差不大。

  记者昨天从黑龙江建三江农场了解到,今年是东北大米的丰收年,亩产量超过600公斤,现在只是少量水稻早产品种收割,东北大米的大量上市还要等20天左右,10月中旬,杭州市民就可以吃上新鲜的东北大米了。

  东北新米批发价6元/公斤

  “这是今年新的东北米,颗粒饱满,米香味足、口感好,你闻一闻,很清香,货到了一天就被抢得差不多了。”在杭州市粮油批发交易市场,有两家摊位特意挂出了“新东北香米”的牌子,一位摊主告诉记者,现在卖得最好的就是东北新米,昨天东北新米一到,就被喜欢尝鲜的市民抢购了,现在他店里只剩了一吨多新米。每袋(50斤)批发价格150元。

  杭州市粮油批发交易市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东北新米都是用汽车从哈尔滨运过来的,一共30多吨,批发价是每公斤6元。“这个价格只能算是保本价格,汽车运费是每吨600元,加上各种别的费用,贸易商赚不到什么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同品牌去年产的东北长粒香大米价格目前是5.60元/公斤,新米比陈米每公斤贵了0.40元。如不急于尝鲜,建议消费者在国庆节后再购买,可选品牌较多,且价格便宜。

  从杭州市粮油批发交易市场的监测数据来看,最近的大米价格一直保持稳定。9月25日与9月10日相比,东北产的普通长粒香大米批发价格上涨了0.10元/公斤,涨幅2.0%,现价5.20元/公斤;普通圆粒东北大米下跌了0.04元/公斤,跌幅0.9%,现价4.66元/公斤;江苏产的特制晚粳米现价4.40元/公斤,持平;安徽产的标一晚粳米下跌0.02元/公斤,跌幅0.5%,现价4.20元/公斤;安徽产的标一晚籼米下跌0.02元/公斤,跌幅0.5%,现价3.66元/公斤。

  新米大量上市要等国庆后

  东北大米的先头部队已经登陆杭城,那大部队什么时候到来呢?

  “我地里的大米还没开始收割,再晒一晒,估计要再过10天才能卖吧。”在黑龙江建三江农场承包了500多亩地的五常水稻种植户于海深告诉记者,现在杭州开卖的东北大米,都是早熟品种,口感跟晚熟品种相比要差一点。

  于海深表示,这两天是北大荒最美的季节,一望无际的稻田里都是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四处都是稻花香。由于风调雨顺,今年大米迎来了大丰收,大规模的机械化收割将在9月底10月初开始,晚熟稻谷的大量上市要等国庆节后。由于东北机械化程度很高,一旦大型收割开始,10天左右就能收粮入库。到时候,大型联合收割机将在稻田里来回奔跑,一边收割稻谷就能一边装袋封口,直接运输到等候在旁的运输车上。按照他的估算,现在水稻亩产在1200斤以上。照现在的价格,每亩地能赚500元以上。

  在黑龙江最出名的优质大米产地五常市,部分早熟大米也开始收割了。当地200多户农户组织了一个大米合作社,社员刘玉祥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稻花香大米的出售价是10元/公斤,每公斤能赚1元左右,去年稻花香大米的批发价是9.4元/公斤,合作社今年大米产量有500多吨,粗略估计能赚50多万元。

  浙商携巨资北上收粮

  9月24日,平阳黑绿米业董事长周振友订好了去黑龙江的机票,但又临时取消了。“从哈尔滨到建三江前进镇的火车票全抢光了,在托人买票呢。”周振友告诉记者,每年这个时候,黑土地上最紧俏的就是宾馆客房和车票。

  周振友计划收2万吨东北大米,按照每吨3000元的保守估计,涉及资金也要6000多万元。这些大米多数通过汽车运回浙江。“东北米水分高,通过火车运,要等10天半个月,容易霉变,汽车运费贵点,但速度快。”已经在东北做大米生意10年的周振友告诉记者,现在东北大米主产区的宾馆全部爆满,火车车皮更是抢不到。到10月份,全国各地的粮商都会到东北收购大米,在火车站,来不及运走的粮食只能堆在边上,用各色防雨布遮着,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对于今年大米的价格,周振友预计会比去年略高。9月7日,国家发布了《2011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今年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是每斤1.07元和1.28元,比去年上调了0.1元和0.23元。另外,从2010年开始,国家取消了东北地区的粮食运输补贴,东北米铁路运输成本要上涨0.06元/斤。尽管今年大米丰收成定局,但由于劳动力和化肥等成本增长,估计今年粮食价格会稳中略升。

  记者 张云山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