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兴方式的尝试
农超对接是商务部在2009年就开始大力推广的一个项目,为很多农产品找到了一个稳定的销售途径。刚刚开始试点的周末车载蔬菜市场要做大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困难。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一些热心人已经开始了其他方式的尝试。
魏川是是一个大四的学生,在同龄人忙着考研或者找工作的时候,魏川却顶着家里人的抱怨和压力,留在了北京郊区一个农家小院。
国仁绿色联盟学员魏川告诉记者,家里不理解,因为没有去大公司,或者说觉得挣不到很多钱。
让魏川义无反顾投入的,是人民大学组织的生产者联盟,他们把农民和一些合作社组织起来,魏川他们是联盟里的志愿者。
魏川说,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是处于劣势地位的,所以组成一个大联盟,好应对这样的市场风险,把他们生产的货跟城市消费者之间做对接,达到公平贸易。
记者见到魏川时,他和同事带了大大小小四五箱农产品,来参加一个叫“农夫市集”的活动。魏川告诉记者,联盟最早有7家农民合作社,后来扩大了十几家,发展的规模还是挺大的。今年,他们试着脱离一些农业基金会的赞助,想要自负盈亏,这时才发现,销售这条路子,越走越艰难。
魏川说,中间环节,特别是超市会非常挑剔,他们要求有机认证,而单个的消费者或者是农户不可能去承受那么高的认证的成本。
在市集上,记者发现,来参加市集的农户,不仅来卖菜,他们更想在市集上,找到更稳定的消费群体。
京郊农户焦念荣说,他们希望农桌直接对餐桌,只有才能减少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成本,同时生产者的利益也能得到保证。
农夫市集的组织者,是美国农业研究所驻中国的研究机构。他们认为,农业生产和销售不能对接的原因,是因为两方面都缺乏组织。现在,像魏川参加的这种联盟,已经把生产者组织起来,而国家提倡“农超对接”,是因为超市在无形中组织了消费者。他们希望,通过农夫市集,探讨更多的把消费者组织起来的方法。
常天乐说,大家都没有概念,不知道消费者是可以一起来做一些事情的,比方说认识的消费者一起做团购,有一些团购确实是以工作的场所为单位来做的。现在大城市已经开始出现这种趋势。
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也表示,现在的主渠道是批发市场,农超对接替代批发市场,能够给消费者另外一个选择。但是除了这两个之外,还有更多的对接,特供是对接之一,社区支持农业也是一种对接。
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的副院长郑风田认为,无论是车载蔬菜市场、农夫市集,还是“农超对接”,生产和销售的对接方式其实是百花齐放的。本质上都能缩短从农桌到餐桌的距离,减少蔬菜的流通环节,平稳菜价。国家之所以过分依赖有着局限性的“农超对接”,而其他的销售方式又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最根本的上,是政府的分工造成了调控上的障碍。
郑风田说,现在的局限跟一种奇特的分工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商务部要解决流通,所以超市归他们管,某个形式之所以能够流行,实际上跟政府推动有很大的关系。
半小时观察:缩短农产品从田间到菜篮子的路程
无论是农超对接还是周末车载蔬菜市场,商务部一直都在想办法解决缩短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菜篮子的路程。让菜价真正降下来是各级政府部门都在为之努力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看到,在商品经济时代,从农田到菜篮子绝非运输这么简单,这里面包含着人工、税收、流通、执法等各个影响价格走向的环节。因此要真正做到产销对接,让实惠能降到农民和城镇居民的身上绝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办到的。呼吁各个部门能协调一致,共同让利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