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15个城市的四个行业中,虽然多数城市工资总额在提升,但是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上多数地方工资呈下降态势。也就是说,我国多数地方的工资跑不赢CPI。(据9月28日《经济参考报》) 这项研究表明,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今年6月与去年1月相比,普通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仅增长1%,与去年6月比,实际工资下降了5%。
同时,一个怪现象也日益凸显,今年上半年国家的财政收入反而在大幅增长。根据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今年前8个月,我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0.9%,由此测算,今年财政收入将突破10万亿。
数据看起来很枯燥,但道理一说就明白,一句话:国家的钱多了,但物价涨得太快,挣钱还不容易了。难怪有人抱怨,什么都在涨,就是工资没有涨。看来,数据与老百姓的切身体验是相符的。
国家财政收入有税收制度作保证,而劳动者的工资增长谁来保障?各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小溪,相对于高昂的物价洪流,显然是微不足道。而我们常说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为什么在这个时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了呢?
最主要的根源,就是集中了80%就业人口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并不宽松的货币环境和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很多中小企业难以扩大生产,有的甚至已经歇产,温州老板还不上高利贷,广东的企业半数在亏损,山东本地的企业也遇到了类似的窘境。在生死存亡都成问题的日子里,指望企业给劳动者涨工资,简直是天方夜谭。 根源之外,税收制度是否可以适当变通一下,以应对企业和民众之需。
税收是为政府服务的,更是为民众服务的,当一个国家的税收明显有失公允的时候,一定是在某些环节出了问题。当然,税收高低的争议一直有,有人说该对富裕阶层多征,有人说该对基层民众少征,但眼看今年10万亿的税收“暴涨”,是否可以考虑适当减少小企业税收,鼓励企业给员工多发工资,这在会计制度上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同时,是否可以动用税收的杠杆来“劫富济贫”,用税收红利来贴补劳动者的工资,这难道不是一个解决制度缺陷的思路吗?
当然,普通劳动者收入的增加,从根本上看,还是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相关制度,以不变应万变,确保劳动价值得以保护。
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人,劳动者是最美的,一定不让劳动者吃亏,这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现在的社会,太缺少这样的共识了。(评论员 高扩)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