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网民: 空壳公司中标暴露政府采购“潜规则”

2011年10月11日 07:4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新华社报道,海口市一家无软件企业资质证书、中标前无缴纳社保资金记录、无缴纳营业税记录、无办公地点、无联系方式的“五无”公司,在注册成立后四个月内连续在政府采购中中标。今年5月,又击败一批平均出价400万左右的知名企业,以590万元的最高价中标海口市人民医院一项目,咄咄怪事引发人们对当地采购工作的强烈质疑。

  网民认为,一家“五无”的空壳公司能获590万元的政府采购大单是件荒唐的事情。政府采购涉及公共利益和政府形象,容不得半点疏漏。政府采购需要让更多的“阳光”照进来,让包括社会公众、媒体在内的更多监督者参与进来。

  最紧要的是幕后的功夫

  署名为“碧翰烽”的博文认为,海口这家连续中标政府采购的企业是一个“五无”企业,其实这种事情在许多项目领域已经不足为奇,比如工程、建设等,因为这类企业的根基不在这“五无”上,也就是说,他们不需要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于他们而言,最紧要的是幕后的功夫。这幕后的硬功夫究竟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大抵不过“两有”而已。一是有关系。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不少地方、单位的制度往往是一种摆设。那么,只要掌握了这些“关系”,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就没有通不过的坎。二是有利益。如何才能找到关系?如何才能让关系为我所用?利益应该是第一位的选择。一种是靠“亲”开路。某些官员家属、亲人借着官员的权力,大肆进入商业领域。还有一种就是靠“钱”开路,行贿、送钱、分成、回扣等等。

  同时,也有网友认为,很显然,这不是投标公司通过坑蒙拐骗就能蒙混过关的,无论是《政府采购法》对投标人资质的设定,还是对政府采购程序的规范,任何一个环节依法办事,都不致出现这样的“漏网之鱼”。空壳公司如何顺利通过政府采购的各个环节,明眼人大概都能猜想到其中的猫腻。

  别让“潜规则”侵蚀“明规则”

  新浪网网友“双鱼”认为,“空壳公司”向权力寻租,这是一个很大胆但无法证实的猜想。权力寻租是把权力商品化,或曰以权力为资本,去参与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权力寻租所带来的利益,成为权力腐败的原动力。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是否有权力寻租行为,海口星海公司有没有权钱交易,政府已采购的海口星海公司的产品是否物有所值,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在海口星海公司的行为是否给国家和集体造成损害或危险……这些我都无从得知,也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但我很有理由确信,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在海口星海公司接连中标过程中存在重大过错,至少是在对招标企业的资格审查过程中严重失职,没能及时发现海口星海公司实际是个“空壳公司”,根本没有资格中得一个又一个标。愿有关方面切勿对此视而不见,及早着手查清这件稀奇古怪的事情,肃清内部的贪腐也是很迫切的急事。

  红网网友“无需马甲”认为,如何遏制政府采购的乱象?一方面需要强化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行政监督;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善制度设计,给目录外采购设置增加审查程序。最终这些行政内部的监督,能否奏效,关键还是能否经受得住监督。有关方面应强力推动政府采购的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譬如,每采购一项东西,在公布其价格之外,还要同时说明用途、采购理由。如此才能说明采购行为的合理性,经得住质疑和监督。

  应堵制度漏洞

  “法律永远不可能为作恶者建立起密不透风的防范墙。对政府采购而言,我们同样能找到一些立法上的漏洞,修补这些漏洞固然是遏制腐败的重要工作,但更应该反思的是,屡屡发生的违规采购早已说明了潜规则流行之盛,而如何防止潜规则侵蚀法律明规则,最有效的方式恐怕还是让最终的买单者来监督。道理很简单:谁都最关心自己的钱如何花。”署名为“傅达林”的博文认为。

  署名为“孙西学”的博文认为,曾被公众誉为采购领域反腐“灵丹妙药”的“政府采购”,如今却沦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为什么呢?笔者觉得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采购程序本身缺乏有效、透明的、可以操作的外部监管。因此,构建制度化的、刚性化的和全面的监督机制,堵住漏洞,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首先、建立供应商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投标主体的监督。当前,需要建立供应商资格审查制度,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发给市场准入资格证书。所有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必须凭资格证书方能进入政府采购市场。对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有违纪违规行为的,可视其情节轻重,限制其进入政府采购市场、吊销其资格证书等。其次、建立评委库制度,加强对招投标环节的监督。此外,必须使商品的采购、验收、付款三个环节相互分离,建立财政、政府采购中心和采购实体相互制约机制。(记者 史丽 整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