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7月我国CPI同比上涨6.5%,创37个月新高,环比上涨0.5%。受到新老涨价因素影响,预计今后物价压力依然较大,具有物价指数长期扬升特点,即使有所回落,也将高位运行,短时期内难以回复到温和通胀区间。单纯抑制物价上涨,甚至硬性不让涨价,都是不现实的。
中国物价顶层调控的主体思路应当是,顺势而为,从增加收入与降低成本两个方面,降低其相对物价水平与绝对物价水平,增强城乡居民的物价满意度。与此同时,通过物价水平的“两个降低”,刺激国内需求,加快中国由“世界工厂”向全球最大规模消费品市场转变,以此推动中国经济又一个30年的高质量增长。
别指望物价上涨短期内结束
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受到以往价格水平历史性偏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美元贬值推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等因素影响,中国整体物价水平出现波动向上态势。据统计,自1978至2008年的32年间,CPI平均涨幅为5.5%。2010年以来,又出现了持续性物价上涨。今年的物价涨幅也偏高,估计全年在5%左右。
由于一些引发涨价的因素继续存在,比如需求旺盛、工资提高、环保投入增加、能源与其他资源产品价格逐步理顺、美元贬值等,预计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整体物价水平继续扬升。虽然今年下半年中国物价指数有可能由峰值回落,但这只是总体上升过程中的阶段性调整,难以重回3%以内的温和通胀区间。
中国物价指数进入上升通道,实际上还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提高增长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与结果。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物价上涨的时代背景与深层原因,对此要有较长时期思想准备,不要指望物价上涨短时期内就会过去。对于一些合理因素所导致的物价上涨,则必须宽容,不能统统视之为洪水猛兽。
大幅提高人均收入最重要
增强城乡居民对于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是宏观调控物价的主体思路。应该从增加收入与减少成本两个方面着手,降低中国的相对物价水平(即相对于购买力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的物价比较)与绝对物价水平(即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售价比较)。
由于历史以及其他方面原因,中国相对物价水平显著高于西方国家,也高于部分发展中国家。这主要表现为中国工作者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偏低。据相关资料,过去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7%,高于世界任何其他国家与地区,而我国制造业劳动者的平均小时工资仅相当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3%左右,且不到亚洲四小龙国家平均水平的10%;有技能劳动者的工资甚至不到10%。
有人将中国较高的相对物价水平进行“量化”,得出的结论是:在美国,一杯咖啡只要2美元,看一场电影只要10美元,分别占美国人平均月收入的万分之六和千分之三。而在中国,同样的比法得出的数据是百分之一点三和百分之三点五,相当于美国居民负担费用的45倍和12倍左右。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扭转劳动报酬占比逐年下降趋势,通过增加工资等多项措施,提高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等。通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将我国人均工资缩小到欧美国家水平的10倍以内,甚至是5倍以内。大幅提高人均收入,大大降低中国相对物价水平,应当成为我们化解物价上涨的最重要手段。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