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14日电 题:通胀压力滞“六” 政策基调不改
中新社记者 周锐
内地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4日出炉,虽然CPI涨幅连续4个月滞留在6%以上的高位,但其近两个月的连续下行,让人们期盼已久的“倒V”型曲线显露出苗头。
此间专家表示,伴随着CPI回落趋势的确立,“高频紧缩”的货币政策或将出现微调,但方向性的变化不会发生。
过去一个月,食品价格的上涨依然是推动物价上行最为主要的力量,其13.4%的同比涨幅,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05个百分点。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目前,中国猪肉存栏恢复比较快,秋粮丰收已成定局,随着供给明显改善,食品新涨价因素未来将有望降低。
张立群表示,考虑到货币供应的增速目前已低于年度调控目标、翘尾因素影响也会不断减弱,7月份6.5%的CPI数据已基本可以确定为年内最高点。未来几个月,CPI同比数据或将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
不过,9月份CPI环比涨幅的上升以及新涨价因素影响的放大,都预示着中国未来的通胀压力仍不容小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对于CPI的回落,“不要预期太多”。
刘元春指出,与以前输入型和货币推动型的通胀不同的是,此轮通胀最主要的因素是成本推动。目前,劳动力、资源能源、资金等要素成本都可能会继续上升。CPI未来或在5%左右的水平运行,回落到3%以内的可能性较小。
中国央行也强调说,通胀压力目前虽有所缓解但仍处在高位,要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自去年10月初以来,央行已经加息5次,并9次上调存准率。但在海外,各大央行的决策者已纷纷调整原有的紧缩思路,将政策重心向稳定经济增长方面倾斜。在国内,狭义货币(M1)增速已经连续8个月低于广义货币(M2)的增速,这意味着经济景气正在持续下行。
日前有媒体呼吁,在温州借贷危机等和紧缩相关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之际,总量调控不宜再紧。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表示,局部问题局部解决,货币政策未来也不会放松。
业内人士表示,如无意外,货币政策未来料将继续停留在观察期,择机而动。不过从一些细节中,依然可以看出中国官方的态度。
在此之前,中国政府宣布将把资源税推广至全国。该分析人士称,这一早前曾因通胀忧虑而一度推后的改革方案的重启,说明决策层如今已对“控通胀”充满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