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对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决定了我国难以很好地预防通货膨胀的产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如果要刺激经济的增长,就必须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但是一旦货币供应量过多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物价上涨,而过少则达不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从这些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我国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更加侧重于对经济增长的刺激,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一般来说,当经济受到冲击的时候,中央银行选择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是可取的,但是一旦出现物价上涨过快的情况,就应该果断采取措施以遏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的稳定。由于我国对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遏制通胀的措施往往无法及时推出,所以当经济恢复时,通胀问题就会比较突出。
3
长期的经济增长并不需要货币政策的刺激
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必须采用预防为主的方针,当出现通货膨胀趋势时,就得采取果断的措施,预防通货膨胀失控,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调整货币政策目标的定位,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更加侧重于保持物价的稳定。
首先,通胀问题的解决,最终依赖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决定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小,如果流通的货币过多,根本无法使用其他政策来控制物价的上涨。
其次,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更加侧重于保持物价的稳定,这样才能确保中央银行根据物价的变动及时地调整货币政策,预防通货膨胀的失控。
再次,当出现经济危机时,采用适当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是可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牺牲物价的稳定,可以充分利用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成果,一旦物价出现上涨的趋势,就可以及时地转换政策和措施,坚决遏制物价的快速增长。
最后,更加侧重于物价稳定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伤害。据托马斯·萨金特的分析,从长期来看货币是中性的,也就是说虽然短期的货币政策刺激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最后并不能增加产量,而只是造成物价的上涨,所以长期的经济增长并不需要货币政策的刺激。(作者为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主任、教授 陈江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