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境外需求萎缩 我国GDP增速受欧美“疗伤”拖累

2011年10月19日 07:1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欧债危机难解,美国经济复苏乏力,股市债市动荡,目前,欧美持续低迷的经济状况牵绊着全球前进的步伐,也影响着中国的国民经济。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10月1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说,从三季度的情况来看,特别是从月度数据的变化来看,欧债危机以及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特别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对我们国家的经济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些影响,因为中国经济对外的开放度和一体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出口首当其冲受影响

  消费、投资和出口,在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中,首先是出口受到欧美经济低迷的影响。盛来运指出,以外贸为例,9月份我国的货物进出口增长速度比8月份都有所回调。特别是有些国家对人民币币值贬值,增大了我国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也增加了出口的成本,不利于我国增加出口。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欧美经济低迷对中国GDP最重要的影响是贸易。因境外需求萎缩,最近两个月中国出口增速回落,出口放慢。

  前几年我国出口增速大多保持在20%以上,而今年9月份,出口增长17.1%。对于增速回落,海关点评说:在前几期贸易形势分析报告中,基于海外经济疲弱、国内PMI出口订单指数表现乏力、出口部门面临巨大的结构调整压力等方面的综合判断,我们已多次提及今年出口增速难以持续保持20%以上的增速,而受益于扩大内需战略,进口增速将强于出口。据海关分析,四季度将面临较高的基数,同时国内及海外市场需求均不具备强的扩张动力,后续月份进出口增速仍有小幅回落的可能,维持今年出口增速15%左右的判断。

  除出口受影响外,还有资本流动、市场波动的影响。连平说,资本流动的影响表现在最近资本流出的步伐加快,有的资本流出是为了救本土经济,有的流出是为了避险。连平指出,现在资本流出一些也是好事,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放缓外汇储备增长的幅度。

  不必对外部环境太过担忧

  欧美经济不振对中国GDP影响有多大?

  “不必对外部环境恶化太过担忧,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更多来自内需。”连平说,目前出口放缓对GDP的影响有限,因为欧债危机还有救,最近G20财长会议透露出减免希腊债务、对银行注资等积极的信息,如今,爆发2008年雷曼兄弟危机的可能性不大,经济出现雪崩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欧美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因素在变小。同时,我国这几年积极发展内需,推动进口,外贸顺差在减少。2007年我国外贸顺差占GDP的7.5%,这几年经过调整,现在下降到3.35%,这个指标说明,外部环境对我国GDP的影响在变小,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动力来自内需。

  中国外贸进口的增速一直在提高。据盛来运介绍,今年以来,尤其在三季度,中国货物进口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出口的增长速度,要高于3个百分点左右。一方面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内需动力还比较强,另一方面,这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复苏做出的贡献在继续增加。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尹翔硕对本报记者说,谁也说不准欧美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若真的探底,将对我国经济和GDP产生很大影响。如果欧美经济只是放慢,对我国出口和GDP的影响也就表现为放慢。我个人认为探底的可能性小,放慢的可能性大。

  欧美经济对中国GDP拉动的具体点数有多少?连平分析,从今年来看,大概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对GDP的影响可能是负的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比2008年时好得多,当时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对GDP的拉动接近负的4个百分点,现在全球经济状况要好于那时。

  政策应保持审慎平衡

  外部环境不佳,内部也遇到物价上涨、小微型企业经营困难等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尹翔硕认为,从短期看,国家应重新提高出口退税,并给予出口企业优惠的银行贷款。同时,顶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长期看,要调整结构,扩大内需。生产方面,要创造真正有利于企业做实业、有利于产品升级换代的环境;消费者方面,要真正提高老百姓的收入,使他们的消费能力提高。

  连平建议,国家的政策应保持审慎的平衡。他认为,货币供应方面不能放松,前3季度GDP的增长是合理增速,没必要再刺激,也没必要收紧。对通胀的管理也不能放松,对流通环节的管理要落到实处,并且持续下去;要处理好供求关系,特别是农产品的供应要做好。同时,局部要做调整,比如解决好小型、微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农产业、水利的建设力度,对它们的信贷投放步伐应该加大。本报记者 罗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