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青岛11月4日电(记者张旭东、徐冰、郑茜)随着人口与耕地矛盾的日趋激烈,人们把解决粮食危机的目光转向了辽阔的海洋。在日前举行的2011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呼吁:为应对粮食安全的挑战,我国应科学挖掘海洋渔业发展潜力,深耕“蓝色土地”,建设“蓝色粮仓”。
一亩“蓝色耕地”孕育十亩“谷粮”
记者在此次论坛上了解到,海洋食品泛指海洋中一切可供人们食用的海洋动植物资源,包括鱼、虾、蟹、贝、珍珠和藻类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01年将鱼肉确定为人类21世纪最佳动物蛋白质来源,称世界56%的人口涉入动物蛋白质中至少有20%取自鱼类,并预测未来全球鱼类消费量将持续增长。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介绍,海洋不仅矿产资源丰富,多金属结核富含的多金属元素总量远远超出陆地存量,海洋蕴藏着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其中海洋动植物20万种以上,海洋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难以估计,海洋生物已成为人类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资料显示,从投入的角度看,粮食投入高于渔业15倍左右。海水养殖的亩效益是粮田的10倍,被称为“一亩海水十亩田”。海产品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是谷物的2倍多,比肉禽蛋高五成。世界人口正以每年8700万的速度增加,而耕地从1961年人均0.44公顷降至目前的0.26公顷,预计到2050年将下降到0.15公顷,土地将出现严重短缺。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对记者说:“不计土地减少对食品安全的压力,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有16亿人口,依目前水产品在食品消费中所占比例,我国就需要增加1000万吨至2000万吨水产品,这对我国水产品生产是很大的压力。”
与会专家在论坛上呼吁,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水产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成为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各主要渔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和建设海洋农牧场,用农牧化的手段增繁殖水产生物,增加渔业资源。
“渔业大国”并非“渔业强国”
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崔利锋日前在青岛介绍,我国渔业已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2010年全国水产品产量达5373万吨,渔业产值6752亿元,出口水产品总额138亿美元,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位;现有渔船约100万艘,渔业从业人员1400万人。水产品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以上,养殖水产品约占世界养殖水产品总量的70%。
“无论从产量、出口额还是渔船、渔民数量,我国现在都已经是一个渔业大国,但还不是渔业强国。”崔利锋说。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渔业中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仍然占据较大比例,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渔船装备、海水养殖管理水平和疫病防治的标准不高,出现了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国出口海产品中就先后出现了出口欧盟冷冻虾仁氯霉素事件、出口日本海产品抗菌剂等问题。
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孔杰介绍,由于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我国海水养殖投入和产出比例日渐失衡。“以扇贝为例,10多年来,我国扇贝养殖面积扩大了5.46倍,但产量仅增加了1.27倍。”他说。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