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华西村328米高楼亮相遭质“炫富” 掌门人回应 (2)

2011年11月08日 08:55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每年投入数千万教“学生”

  “华西村不可复制,又可复制。对到华西来参观、交流的人,我一直讲一句话,‘学华西,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并不是一定要走华西的路’。”吴协恩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道,“每个地方的环境、文化都各不相同。就江苏省内而言,苏南苏北,同一个政策执行的效果也不同,何况中国的地域差别这么大。模式最好百花齐放,不一定在农村搞工业就是发展,搞农业也是发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但宗旨只有一个,即发展为民。”

  “小平同志曾经说:‘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达到共同富裕。’前一句话大家都听进去了,但后面一句话忘掉的人不少。关键还是我们的世界观,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吴协恩感慨地说。

  帮扶更多的农村富裕起来,一直是华西人的心愿,但如何完成却并非易事。“最纠结的不是华西村的发展问题,而是帮扶的问题。帮扶周边村,帮扶全国各地,这个工作最难。”

  “过去,我们曾经帮了很多地方,也尝试过很多种方式。比如,直接给钱,帮他们办企业,或者帮买拖拉机等,但等我们走了以后,不久又会出现问题。帮扶成功的概率很小。”

  “有时,我们到一些贫困地区去实施帮扶。当地领导和我说的大都是‘作为贫困县,国家财政每年拨给我多少多少款项’,但他们没讲,或者没有更多地讲,‘我这个县的优势在哪儿?我们如何发挥这种优势,让老百姓走向共同富裕?’老是等着别人输血,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现在,华西的帮扶模式已经改变为培训。10年前就开始实行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培训计划。吴协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迄今为止,培训人数达到30万人。有的免费呆一个礼拜,有的适当收点费用。仅此一项,华西村每年投入就达数千万元。”

  要想复制华西,吴协恩认为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村官。作为领军人物,是不是一心为民,农村工作很繁琐也很艰苦,能不能吃得下这个苦,能不能承担起责任都是一些考验。其次,当地的发展理念和氛围。“有些村官也很想好好干,也想干好,但往往你稍微干得好一点,也许吃都被吃光了。村官毕竟很小,上面领导的发展理念,对你支持与否都很重要。说起来就是当地的发展氛围,上上下下是否齐心协力带领老百姓共同致富。”

  “华西不需要跨越式发展”

  华西村一直在转型。创业者吴仁宝完成了第一次转型,即从农业转到工业;继任者吴协恩开始了第二次转型,从工业转到服务业。据吴协恩透露,“目前,三产中,工业占到58%,服务业占到42%,而农业已经升级为服务业,成为观光农业或者科普农业,全国最大的南瓜就出在华西。”

  他同时透露,“华西不会放弃农业,但会用高科技来提升农业。华西村将要投资7~8个亿,建成国内最好、国际一流的高科技农业。目前,正进行可行性论证,有望明年正式实施。”

  产业转型,吴协恩提出了四个字,“提升、调整”。吴协恩显得很谨慎,“做企业不是赌企业,高科技同样蕴含着高风险。我们不能因为转型,影响华西人的生活。华西没必要去变,更重要的是传承。华西不需要跨越式发展,而要稳中求进。”

  吴协恩给本刊记者说了这样一个先行探路转型的故事。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大家就提到无形资产,但到底什么是无形资产比较模糊,譬如,这个企业品牌值多少亿,但到底值多少钱,我没看到。那时候,懵懵懂懂,怎么把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我一直在尝试这个事情。”

  1994年,华西找到了一家已经亏损两个多亿的淮阴卷烟厂合作。允许对方使用华西的名号,华西不投钱,还要收取一定的品牌使用费。双方一拍即合,但到底行不行、效果如何?谁都没有底,但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华西牌香烟一炮而红。这个厂不仅被救活了,还一举扭亏为盈,发展成为几十亿的大公司。

  接受本刊采访时,吴协恩抽的正是华西牌香烟。“此次合作最大的收获就是理念的冲击与更新”。华西村从此走上了“从实到虚,从重到轻”的转型之路。

  吴协恩向《中国经济周刊》描绘了华西村的未来,“我们还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但要与时俱进。未来的华西将向五个方面发展。一是远洋海工。珠港澳大桥就有华西团队参与。二是航空旅游。我们自己买了两架直升机,进行低空旅游。三是物流仓储。华西有两个5万吨级的码头,与荷兰的壳牌、日本的三菱公司合作,做化工产品的仓储。同时,还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合作,提供棉花仓储,面向长三角地区市场。四是资源。华西在西部地区拥有矿产资源,以重庆为中心,向西北、西南辐射。五是金融。华西参股了几家国家银行、两家证券公司,还有典当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

  “我爸爸是创业者,我是守业者,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吴协恩重任在肩。记者 胡雪琴|江苏报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