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陈佳贵:让经济增速趋稳是当前调控的主要任务

2011年11月11日 15: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1月11日电 今日,社科院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委员陈佳贵表示,当前宏观调控主要任务不是防止二次探底和经济硬着陆,这种问题基本上不会出现。主要任务是让经济增长速度在适当回落中逐步趋稳,不要回落太多,最好能保持在8%—9%之间。

  陈佳贵认为,在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之前要先回答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是否与2008年下半年相类似。有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与2008年情况非常相似,因此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防止经济速度大幅下滑,防止出现硬着陆和二次探底,这些意见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进行认真分析、正确对待。我个人认为,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与2008年下半年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不同。相似的地方有三点。

  第一个相似点,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美国经济恢复乏力;日本经济由于地震事故的影响,复苏受阻;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展;主要的发展中大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问题必然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尤其对我国出口带来重重灾难。

  第二个相似点,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下滑。2011年,经济增长幅度达到10.4,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幅度逐渐下滑,一季度是9.7,二季度9.5,三季度是9.1。  第二,金融危机之后,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大为下降。2008年以前,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有2到3个百分点。2009年,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到负3.9个百分点。2010年,也只有0.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是负0.1个百分点,估计全年也可能是负贡献。贸易顺差要超过去年的部分,才能对我国经济增长起正面的贡献。近几年,我国经济主要是靠内需拉动,出口增幅下降,对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是比起2009年,影响较小。今年经济增速回落幅度不大,仍在合理区间。从年度看,去年我国GDP增长10.4%,如果今年我国GDP增速达到9.2左右,虽然比去年回落了1.2个百分点,但季度和年度的增长速度都还在合理的增长区间内。许多国内外的机构预测明年我国经济仍可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在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数字了。

  第三个相似点,宏观经济政策由偏松转向偏紧。去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减少财政赤字。今年以来,央行又连续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3次提高存款利率,应该是收紧的。这也是跟2008相似的地方。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与2008年有很大不同。有四点。

  第一,美国经济恢复乏力,是2008年经济危机的持续,不是新问题。所以很多经济学家过去都预测,一次经济危机有可能5到10年才能恢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虽然是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出现的新问题,但是与美国金融危机有关系,形成原因很复杂,必然要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我们要高度关注的。

  第二,金融危机之后,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大为下降。2008年以前,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有2到3个百分点。2009年,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到负3.9个百分点。2010年,也只有0.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是负0.1个百分点,估计全年也可能是负贡献。贸易顺差要超过去年的部分,才能对我国经济增长起正面的贡献。近几年,我国经济主要是靠内需拉动,出口增幅下降,对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是比起2009年,影响较小。今年经济增速回落幅度不大,仍在合理区间。从年度看,去年我国GDP增长10.4%,如果今年我国GDP增速达到9.2左右,虽然比去年回落了1.2个百分点,但季度和年度的增长速度都还在合理的增长区间内。许多国内外的机构预测明年我国经济仍可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在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数字了。

  最后一点,社会对国际经济变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思想准备比过去充分得多。2009年的时候,应该说把大家都弄懵了,政府官员、企业家、专家也是。现在不一样了,不会再像2009年那样张皇失措,国家应对国际经济变化的经验更加丰富,采取的措施更加有效。

  因此,当前宏观调控主要任务不是防止二次探底和经济硬着陆,这种问题基本上不会出现。主要任务是让经济增长速度在适当回落中逐步趋稳,不要回落太多。最好能保持在8%—9%之间,为深化改革、知识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中新网财经频道据网络文字直播整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