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杨凌农高会:构筑现代农业国际通衢

2011年11月11日 21: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西安11月11日电 题:中国杨凌农高会:构筑现代农业国际通衢

  作者 田进 冽玮

  被誉为中国农业科技领域“奥林匹克盛会”的杨凌农高会,在传播科学、推广技术、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11月9日闭幕的第十八届农高会上签约项目投资及展会交易总额达565.8亿元人民币,而前十七届农高会累计成交总额2100亿元,增幅明显。

  国际交流合作空前活跃

  为期5天的第十八届农高会,吸引了来自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五大洲3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1750多家单位参展参会,7500多项科技成果和项目交流交易。其中,国际展位达到166个,较上届增长50%。加拿大、德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古巴、突尼斯、马来西亚8个国家组团参展,瑞士先正达、美国雨鸟灌溉、荷兰瑞克斯旺等国外知名企业也纷纷垂青。参展参会国外政府、企业在技术品种引进、项目合作和产品贸易等方面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

  期间,中国农业部官员,埃及农业与农垦部、古巴驻华使馆等外国政府官员,以“合作、共赢、发展”为主题在“2011杨凌国际农业合作周开幕式暨现代农业高端论坛”上发表了演讲,围绕如何利用科技、管理、创新等手段共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话题进行探讨交流,对各国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借鉴全球经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0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参加了以“旱区农业:粮食生产、生态修复、区域发展”为主题的2011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围绕旱区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探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优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生态安全指数,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以展示和传播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新锐理念、研发思想和前沿成果为特色,与物化的农业高科技技术和产品展示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为进一步加强合作研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此外,还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13个发展中国家农业部的25位官员及代表,出席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经济管理部级官员研讨班,围绕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探讨共性的方法和途径。

  展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第十八届农高会展览分为展示交易展区和创新示范推广展区两大部分。展示交易展区面积11万平方米,较上届增加了2万平方米;共设标准展位1750个,较上届增加170个。高新技术馆展示了农田信息自动化采集与决策系统等高科技成果1700多项、实用技术馆展示了旱塬地区小麦、玉米以及蔬菜良种等适用技术3400项,国际馆展示了澳洲特色农业示范等项目2400项,农业机械展场展示了大马力拖拉机、微耕机等新型农机具。

  创新示范推广展区展示面积约50平方公里,面向参会民众开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设施蔬菜、林果花卉、食用菌、标准化养殖等基地,工厂化育苗馆、梦幻花卉馆、超级菜园、西部特色馆、奇异蔬菜馆、现代农业创意馆和南方果树馆等连栋温室展区,示范推广了4500多项国内外现代农业领域的优良品种、高端技术。

  同时,举办了现代农作物种子、水利工程与节水技术、城镇化建设、乡村旅游、杨凌特色产业发展等13个专题展览。

  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16所大学、3家科研机构面向各参展商、风险投资机构、涉农企业,共发布国内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和专利信息572个,较上届多发布163个。本届农高会共评出“后稷特别奖”34项、“后稷奖”105项、优秀组织奖62个、优秀展示奖136个、优秀成交奖20个,优秀服务奖18个。这些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农业最新科技水平,对于促进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助推作用。

  农技咨询培训惠及农户

  农业实用技术讲座以其贴近农户需求、服务“三农”发展,成为历届农高会上备受广大农户关注和喜爱的一项内容。

  第十八届农高会举办农业实用技术讲座17场次,内容涉及甘薯、杏鲍菇、苹果、猕猴桃、葡萄、核桃、番茄等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日光温室管理,壁蜂授粉新技术,以及母猪、奶肉牛规模化养殖管理与技术等,直接培训农户2800人次。

  与往届不同,本届讲座培训设置了“专家技术讲座”和“企业推广交流”两项专场。邀请了农技专家和涉农企业代表,围绕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肉牛标准化养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三农网络书屋应用等内容进行培训,以互动交流形式推介优秀企业的先进服务理念与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对接。为期5天的现场技术咨询服务活动,咨询农户逾3.6万人次。(完)

分享按钮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