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煜辉:以中央信用置换地方平台期限错配风险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表示,化解地方债风险,可以用中国的中央政府的长期信用置换地方政府的短期信用,即解决期限错配的短期性风险,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模式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为宏观政策腾出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刘煜辉认为,目前地方债风险主要问题在于期限错配。中国银行最近两年给地方平台的贷款都是三、五年期限,去支撑一个五到十年才能产生现金流的基建项目,如果不允许银行债务展期,它必然在短期内或最近几年偿付高峰期间,所有的偿债压力都压在抵押品和土地财政上。
他表示,虽然最近银监的新政策,允许平台债务有一次长展期,有实质性的帮助,但是这种展期对于解决庞大存量作用有限,到偿付期时间点,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他建议可以用中国的中央政府的长期信用置换地方政府的短期信用,即解决期限错配的短期性风险。
他指出这个方式的优点,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如果由中央集中处理一些失去流动性的地方债务,效率远远高于地方自己理。因为即便未来宏观效益很差的项目,地方也会保在建,而银行和地方政府利益在此完全一致,银行的负责人绝对不会把这个项目在他任期内以坏账的形式出现,就会不断为这个项目续贷,保证项目完成。
刘煜辉透露,从最近两年投放来看,这一类失去流动性的地方项目有很多,从长期来看,体现的是投资泡沫。这些项目可能已投入了20%、30%,如果建成可能会给未来整个宏观经济带来更大财务成本。最好的方式是停掉,做一系列财务处理。
第二,是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松绑。在他看来,中国经济实际上是中国各级政府投资扩张的冲动,在推动货币扩张造成通货膨胀,地方债务累计、银行风险上升、导致经济内生动力建设枯竭等问题根源都在于此。
他指出,当前宏观政策既不适合加息,土地财政收入减少,如果资金链断裂,造成银行风险上升,这是中央政府也不愿看到的,整个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被挤到一个很狭窄的数量调控、量化紧缩的轨道,对实体经济、民营部门经济形成很强的挤压,影响了整体效益。
第三,如果地方政府没有那么多偿债压力,中国下一步要推行的最重要的结构转型政策,即结构性减税才可能有空间。未来中国经济要走向去房地产化、中国财政要走向去土地化,这样人民币的资产泡沫才有可能有一个现实软着陆的宏观环境。
刘煜辉最后指出,我们需要做一个大手术,需要检讨过去一系列凯恩斯宏观政策强化的过程、过去中国大投资模式的成因,这样才可能对中国这次地方政府的债务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中新网财经频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