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 “轻税薄费”
□ “破壁拆墙”
□ “脱胎换骨”
真正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是实体经济,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国家之本,对长久保持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应对危机之际,更需要有发达的实体经济,才能减少泡沫经济对财政金融的冲击,减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不利影响,使自己屹立不倒。
回望上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机遇,尤其是2001年入世以后,我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突飞猛进,涌现出联想、海尔、华为、奇瑞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广大中小企业也是生机勃勃,创造了全国60%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全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黄金时期。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人们对发达国家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危险性有了深刻认识。汲取教训,“再工业化”、回归实体经济成为许多国家调整经济发展模式、重建竞争优势的战略方针。“中国制造”虽然遭遇寒流,但是有国内市场的旺盛需求,有相关政策措施的及时出台,迅速渡过了难关。我国产业结构也进入了升级转型的重要时刻,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广阔。面对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实体经济,以更大的力量发展好实体经济,切不可走上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弯路。
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使民间资本有信心、有条件专注于实业发展”?这就使人们不能不关注以下几点:
“轻税薄费”。从今年11月1日起,我国提高了企业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这是财政政策定点、精准扶持支持小微企业的举措。但要看到的是,我们要解决的是整个实体经济负担过重和发展减速问题,一星半点的让利还远远不够。在这方面,有些地方的做法值得称道。例如广东佛山,实体经济发展一直很快很好,201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大中城市的第5位。但同其他经济规模类似的城市比较,佛山的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只有他们的60%左右。对此,佛山市委领导说,“一谈到这个指标,我们就气短了一截。但是,给企业多留一点,又有什么不好呢?”这种权衡“舍”与“得”的发展逻辑值得思考借鉴。
“破壁拆墙”。2005年和2010年,中央两次颁布“非公经济36条”,再三强调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金融、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但是在实际执行中,阻挡民间资本进入的高墙壁垒依然存在,使得大量资本游离于实业之外。对此,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孔泾源认为,鼓励民间投资实业应做到3个创造:一是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发展环境。现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要素的使用依然是国有经济占优势,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民营企业平等使用要素的政策;二是创造各类经济主体公平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一些领域,虽然说民营经济可以进入,但实际进入不了;三是要创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受到保护的法制环境。
“脱胎换骨”。实体经济要保持长久活力和吸引力,一是要发展中高端制造业。我国有着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在个别产业上也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但总体看,实体经济还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由于自主核心技术的欠缺和制造工艺水平的落后,无法获得更高的利润和更持久的发展。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认为:“要引导‘中国制造’的企业向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学习,学习他们的精工制造、高端制造,才能真正为中国经济打下扎实的实业基础。”二是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有较高的风险﹙主要是技术方面﹚,但有着高收益预期,又是国家大力提倡和支持发展的,政策风险较小,对民间资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件不可忽视的大事,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创新投融资体制,使充裕的民间资金更有效地投入进来。(记者齐东向)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