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妮·凯莉2009年毕业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按照所学专业,她想在广告业找份工作,却四处碰壁,最后找了两份与专业无关的兼职工作:在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做秘书和给一家网站撰稿。
像凯莉这样的年轻人在美国还有不少。他们刚出校门就遭遇经济困境,就业形势严峻。
迷失的一代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6岁至29岁美国人中,55%有工作。这一比例比2000年低12个百分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水平。2006年至2010年大学毕业生中,将近14%找不到全职工作。
美国中学举行毕业典礼时,通常由成绩最优秀的毕业生作为代表致辞,莱尔·古德曼就曾获此殊荣。她大学时学习英语专业,成绩依然突出。毕业时因找不到理想工作,进入密歇根大学攻读环境研究硕士,可硕士毕业后仍找不到合适工作。眼下,她在华盛顿一家非营利组织工作,临时填补一名休产假的女员工留下的空缺。
“我一直凭表现,特别是高分,证明自己的价值。可现在,我找不到工作,觉得自己没用,”她言语中透着失落。
“报纸上的文章总说,省下一些钱投资个人退休计划,以后就可以获得大笔额外收入。但是我没法省钱,我的钱刚够交房租和买日用品。我觉得不开心,因为我不能像本来期望的那样享受毕业后的生活,”古德曼说。
一名化名“山姆”的年轻人中学时是运动健将和数学尖子生,毕业后贷款5万美元入读一所一流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始终漂泊不定,甚至担心会露宿街头。
山姆告诉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我非常后悔读大学。”他不愿公开姓名,怕影响找工作。
埃米·克莱恩,26岁,2007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英国语言文学学位,弹得一手好吉他。她想找一家出版社工作,未能如愿。唯一一次机会是进入《美食家》杂志做助理编辑,才做两星期,这家有着68年历史的杂志就倒闭了。
克莱恩说:“即使有哈佛的学位,也免不了在书店打工,或从事低端管理工作。”
屡次尝试找专业对口工作均遭失败后,克莱恩接受朋友的邀请,参加一支朋克摇滚乐队当吉他手。想到找工作的艰难,克莱恩突然觉得音乐的吸引力如此巨大。去年春季,她开始随乐队在美国巡回演出。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专家理查德·弗里曼套用上世纪20年代的提法,称当今美国二三十岁的人也是“迷失的一代”。他说:“如果没有这场经济灾难,他们的事业不会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