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低碳经济不能只富官商不富民

2011年11月22日 11:57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我国政府作出了于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减排二氧化碳40%~45%的承诺。然而日前,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鲁春霞带领的研究小组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我国大部分省份仍在‘高碳’发展。”走出“高碳时代”,是不是到了一个非常急迫的时候?发展低碳经济,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不迷信不炒作

  更不能受制于人

  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水平5倍多,是美国的4倍多,是日本的10倍以上。在面对能耗高、产出低、碳排放过度的现状时,我们需要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下狠工夫,践行承诺。

  但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能迷信、炒作,更不能受制于人。现在大气中累积的亿万吨二氧化碳,80%是发达国家在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排出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既要承担国际义务,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也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我们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为了经济发展和更好安排就业,还将长期需要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是离不开对能源的消耗的,我国单位GDP能耗过高,与制造业占GDP比重高达40%直接相关。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既有社会承受力的不足,也有资金投放的难以更快跟进。因此,这种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们实现低碳发展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绝不可能采取毕其功于一役的套路。在高度重视推进低碳经济的转型中,要从技术到经济,从政策到法律,从产业到金融,从社会到环境,从商业模式到消费习惯的调整方面,做好点滴渗透,逐步推进,绝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会造成更大的浪费。

  保树造林

  把碳“抓住”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从节约化石能源入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也一定要重视碳汇能力的增强,要多种植树木和减少对林木的砍伐。

  二氧化碳本来就是人和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排放出的主要废物,由于有绿色植物的存在,可以在太阳能的激发下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植物的枝叶与果实,形成粮食、水果、蔬菜乃至木材等。其实这过程是人类利用太阳能的重要过程,也是二氧化碳自然循环的过程。

  工业化的进行,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使这种循环的平衡被打破。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堆积和危害,我们必须要重视造林和保护林木资源。

  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那里处处是青山绿水。日本不砍树木,他们用的木材全部依赖进口。但我国的国情不同,荒山还占绝大部分,有很多树木在不断被砍伐,大量的木制品还在向国外出口。

  山东一个木器家具生产基地,一年要消耗数百万立方米木材做家具出口。出口的份额占80%,而出口利润只有5%。像这样的基地在国内至少还有10处以上。为了发展低碳经济,保护和发展林木资源,这样的低附加值的木制品出口,应果断出台限制政策。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多一些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在荒漠、荒山和沙漠中进行造林。

  低碳产业

  想好了再上

  目前在东部、中部和西部,都出现了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节能经济的典型和清洁能源的典型。在内蒙古、宁夏和甘肃,不少原先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现在都通过新技术的引入或创新,做到了对各种副产物的吃干榨尽,并使过去很多作为废物排出的煤矸石、废水、废气等变成了生产新产品的新原料,这样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污染。例如甘肃白银市,从前是出了名的污染之都,而今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已经实现了变废为宝,整个城市呈现出蓝天白云、红花鲜艳的新局面。

  但是,在南方某地级市,一个城市就搞起620家LED工厂,该城市本来不生产汽车,而今正计划上马年产60万辆电动汽车的生产线。这样下去,会否出现某些产品产能过剩?特别是电动汽车能否在原有汽车制造厂基础上进行改造发展?这都是需要从宏观管理上进行统筹协调和进行宏观研究的。又如甘肃西部的某些城市,有很多企业一齐从外地走进那里发展风电和光伏,而由于储能的问题未能解决,再加上当地火电不能与之削峰填谷相配套,这也会制约设备上马后的正常生产。

  因此,必须要从全局考虑,对清洁能源的发展做到既积极、又稳妥,防止炒作和追风。特别是参加清洁能源发展的很多国有企业,更应该重视投资后果,关注发展前景。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