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金六福周六福金凤祥谢瑞麟等珠宝不合格被下架

2011年11月23日 09:28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金六福周六福金凤祥谢瑞麟等珠宝不合格被下架
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购买珠宝首饰要仔细查看产品合格证。 记者 王燕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昨日,广州市工商局的珠宝抽检报告见诸各大媒体平台,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据检测结果显示:广州市场上,贵金属、玉石抽检的合格率分别仅为七成、五成,知名品牌香港金六福、香港周六福、金凤祥、谢瑞麟等均因有部分珠宝饰品不合格而登上黑名单。

  那么普通消费者又应该如何区分成色不足的珠宝饰物呢?有专家建议最好送去专门机构进行检验。

  卖不合格金饰

  商家将被罚款

  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当日检测的金银、玉石标的共有348组,其中的51组属于成色不足或成色有问题,百分比高达14.7%;依此结果类推,我们在市场上购买黄金玉石首饰,如果买100件,就很可能有15件是成色不足的。

  据市工商局消保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的黄金成色不足产品既有18K金,也有千足金,只有黄金含量达到了99.9%以上份额的产品才能叫千足金,但检测结果显示,如周六福的一款吊坠,黄金含量明显不足99.9%;而只有黄金含量达到了75%以上的产品才能叫18K金,检测结果中,很多18K金产品却不足这个含量。而检测中,玉石产品的成色问题是:用合成的C货、染色优化处理的B货来冒充天然玉石A货。

  据悉,工商部门已经责令经销商下架不合格商品,并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部分经销商处以不高于货价三倍的罚款。而本报记者昨日在市中心的周六福、谢瑞麟门店了解到,质检不合格产品的同类货品已经全部被拿下架,商家自称目前影响不大,但估计随着抽检结果的广为人知,相关商家的生意还是会受到影响的。

  大商场品牌珠宝商家质量较过关

  继2010年11月周生生被查出来金首饰纯度不足问题后,1年时间里,黄金首饰纯度不足、合金造假的丑闻屡屡见诸报端。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金首饰的成色不足呢?记者采访了周六福珠宝广州分部的柜台经理,他们认为:零售商十分冤枉,因为大家都是统一进货,成色是否足量他们也不知道;如果有问题,也是加工制作环节出了问题,但他们不愿意透露是从哪家企业拿的货。

  记者随后联系到金叶珠宝的市场部总经理钟邵,他们的企业是国内乃至全亚洲规模最大的珠宝首饰加工商之一,为香港和内地多家知名零售企业长期供货。钟邵认为:“大型企业都有自己完善的质量检测部门,每个生产环节都会对产品进行全面的检查,理论上不会出现大的纰漏;但任何生产都会有误差存在。即使在欧美业内,也可能出现误差。”他还透露,小型加工企业、作坊的生产过程远没有大型企业规范,类似的误差十分普遍,有的是商家无心为之,有的则是有心偷工减料了。

  广州粤鹏金黄金超市的郑凯波介绍:周六福珠宝的“喊冤”并非十分客观。虽然零售企业不负责生产,但挑选什么样的供货商、如何检测产品,却是零售商的权利。负责的零售商至少应从信誉好、质量过关的供应商那里拿货,而不应该图便宜,从杂牌作坊中随便拿货,拿回来后又从来不做检查。

  广东粤宝的朱志刚介绍说,总体来看,大商场品牌珠宝商家的质量还是比较过关,黄金首饰纯度不足、玉石以次充好的现象比较少。

  广东省金银珠宝商会会长梁展雄接受记者专访时认为,与食品、纺织等行业相比,黄金行业的造假、成色不足现象并不算突出;因为黄金材料价值昂贵,企业投资金额巨大、利润率不高,几乎没有企业只想做一锤子买卖就走人;成色不足的现象,多是无心之过。

  如何防范金饰玉石造假

  一、认准权威机构检验证明: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购买珠宝首饰时要仔细查看产品的合格证,2007年出台的《珠宝饰品标识规定》中有明确条文:由具有CMA、CAL、CNAS资质的珠宝贵金属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证明可视为合格证,可以作为珠宝饰品的其它标识物的一部分。消费者要注意核对检验证明(鉴定证书或检验报告等)中的内容与商品标签中标识的内容是否一致。

  二、要求发票上注明重量:购买时还需要对首饰的重量进行重新确认,同时,要求商家将商品的重量登记在购买凭证上。

  三、去专业检测机构检验:记者走访了天河区的多家旧金回购中心,发现这些中心只能检查出是否高纯度黄金、中间是否有人为掺假现象,而没有工商局的专业技术设备来分析查出其中的细微差异。如果要想查出其中的高纯度差异,只有去广东省黄金公司、广州地质局检测中心这些特别专业的实验室。

  四、购买玉石要先看颜色层次:对于玉石的A货、B货、C货差异。一般来说,颜色均匀无过渡、色彩层次感不强而价格低廉的产品多为B货与C货,A货中颜色均匀的首饰,价格均在500元以上。

  文/记者井楠、郭晓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