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提高实体经济抵御危机能力 欧洲推动“再工业化”

2011年11月28日 09:0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年来,欧洲国家普遍“去工业化”,西班牙等国工业地位不断下降,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弱。欧债危机全面爆发后,“去工业化”致使抗危机能力不足这一弱点充分暴露,因而重归实体经济,推进“再工业化”战略被欧洲各国提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议事日程上来。

  “去工业化”成普遍现象

  欧盟大部分成员国或多或少存在“去工业化”现象,其中以西班牙、法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尤为严重,主要涉及纺织与服装业、汽车等行业。欧盟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从1996年到2007年,工业占欧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1%降至18%,工业部门吸收的就业人数从20.9%降至17.9%,这意味着欧洲人因为“去工业化”失去了280万个就业岗位。

  西班牙IE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庞比隆在对比西班牙宏观经济相关数据后发现,1970年西班牙工业和能源产业占GDP的比例为34%,服务业占46.3%,而到2010年,这一比例分别为15.6%和71.6%。

  导致欧洲国家“去工业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三产业的崛起是一个带有共性的因素。具体到西班牙则有其特殊原因。首先,西班牙中小企业多,普遍具有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劳动密集等特点,非常容易转向劳动力更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其次,西班牙长期缺乏对具备发展潜力的产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1997年至2007年的房地产泡沫期间,大量资本和就业流向地产建筑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去工业化”的势头。

  瑞典也曾经走过很长一段“去工业化”道路。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给瑞典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带来冲击,瑞典的制造业雇员人数大幅减少。到2008年制造业雇员人数仅为70万,不到全国劳动力的20%。同时,工业品价格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而走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不断减少。

  弱化实体经济降低抗衰退能力

  整体来说,“去工业化”并未动摇欧盟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体的地位,但欧盟智库“罗贝尔·舒曼基金会”专家让—弗朗索瓦·雅梅说,尽管欧盟工业竞争力尚存,但就业流失严重,这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庞比隆认为,“去工业化”不仅削弱了西班牙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对国内就业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过去4年,西班牙共失去了80万个就业岗位,特别是在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这无疑大大削弱了西班牙应对危机的能力。

  瑞典的案例则更有借鉴意义。由于及早意识到“去工业化”的危害,瑞典政府重新加大对工业投入。瑞典在《2010—2011年度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排名第二,超过新加坡和美国,这与其“再工业化”密不可分。据瑞典中央统计局预测,今年瑞典工业领域总投资将达532亿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6.74瑞典克朗),比去年增加10%。预计2012年工业投资还将增加7%左右。

  重视制造业是德国的传统,也是政府、企业和工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政府定期同“研究和创新专家委员会”举行会议,分析工业国家发展现状和德国技术生产趋势。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英美制造业部门大量裁员,而德国通过政府扶持和补贴等手段,尽量维持制造业的就业稳定,这是危机过后德国的研发密集型制造业迅速恢复的重要原因。因为“资本没有思想,人才有”,工程师一旦被解雇就很难重返岗位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