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时期,复星会为自己树立不同的榜样。粗略统计,这家公司曾经期望成为中国的通用电气、内地的和记黄埔、打造中国特色的黑石集团或凯雷……最近被复星高管们频频挂在嘴边的是巴菲特,希望复星在5-8年内成功地向巴菲特模式转型,成为一个与伯克希尔·哈撒韦相似的“领先的投资控股公司”。
郭广昌今日的梦想是“十年之内,复星要管理万亿元资产”。而19年前,郭广昌和他的创业伙伴们走出复旦校门时,上亿元对他们而言,都是“难以想象的财富”。
起步3年赚够一亿元
1992年,郭广昌与复旦几位留校的师兄弟一起下海创业,1年赚了第一个1000万,3年赚到1个亿。
1992年,郭广昌、梁信军、汪群斌在复旦大学团委任职。他们都是复旦毕业留校,彼此先是师兄弟、同学关系,后又成为了同事。合计一番后,他们决定集体下海。
当年郭广昌已经考过了TOFEL和GRE考试,还向亲戚借够了钱,原本打算出国留学,但是眼看着上海变成投资和创业的热土,他改变了主意。
“当时我们遇到了杨浦区的科委主任,他跟我们讲,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个人可以办企业了。”于是郭梁二人决定“一起出去做点事”。梁信军日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描述下海动机。
1992年11月,郭广昌与梁信军等人成立了广信科技咨询公司,为一些公司做市场调查,启动资金3.8万,这就是复星的前身。
他们被称为“三无创业者”:无钱,无经验,也无商科背景。依靠蹬自行车大街小巷寻找客户,太阳神、乐凯胶卷、天使冰王等诸多品牌当时都成为了他们的客户。到1993年6月,广信成立不到10个月,公司已经赚到了第一个100万。
汪群斌说,通过广信赚的钱不算多,但让他们开始了从学生、老师向商业人士的转变。
1993年,广信更名为复星,业务主攻房产销售和生物制药。试水房产销售让复星在当年年底就赚到了第一个1000万。1995年,通过乙肝诊断试剂,郭广昌和他的创业伙伴赚到第一个亿元。
这期间,复星并非始终一帆风顺。1994年前后,保健品行业异军突起,大量保健品发家的富豪似乎一夕之间冒了出来,例如乐百氏的“生命核能”、太阳神、三株口服液、昂立一号……这些品牌激活了中国的快速消费品市场,也诱惑着下海试水的创业者,包括郭广昌和刚刚起步的复星。
“那时候做医药,觉得发展太慢了,就考虑保健品。”汪群斌说。复星推出了一款“高科技”的保健品咕咚糖,一种不含蔗糖的糖果。最终复星在这里面亏了上百万元后退出,迅速调整方向,坚定发展生物医药。
上市后发现资本魔力
1998年,复星实业上市,郭广昌认识到资本魔力,此后他寻找各种投资机会,打造出复星发展模式。
复星在保健品的失败中并非一无所获,郭广昌等人意识到,失败缘于对保健品行业的商业模式了解不够透彻,同时缺乏人才储备,执行力不够。而在进入一个行业之前,要经过充分调研,考虑项目底线,进入之后如果“此路不通”就及时退出,这也成为复星日后投资不同行业的准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