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29日在京召开。 新华社记者 高微 编制
中国1日对外公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向贫困发起新一轮“攻坚战”。
这份未来十年中国扶贫开发事业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中国将“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
这是中国政府历史上第三次针对扶贫制订的国家级规划。此前,中国相继在1994年和2000年公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1978年时中国尚有2.5亿贫困人口,经过多年努力,到2010年底,按1274元的扶贫标准计算,全国贫困人口数量下降到2688万人,并率先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
尽管成绩显著,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形成的差异性区域发展格局,使得原来生态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部分人民依然生活在贫困的阴影中。
在11月29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专家估计,按照这一新标准,扶贫对象规模上亿。
面对扶贫标准提高和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这份《纲要》提出,未来十年扶贫开发将“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这些地区包括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11个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
资料图片:两名会泽县火红乡泥黑村70多岁的老人背柴回家(11月23日摄)。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全县人口101万,农业人口93.34万人,境内山高坡陡谷深,高寒冷凉贫瘠,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脆弱,交通信息闭塞,贫困面大,经济发展滞后,目前,全县还有贫困人口56.36万人。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简单地说,这是缩小范围、加大力度。”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认为,这意味着扶贫攻坚力度在这些地方将更大,扶贫开发工作也会更加有效。
而在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中国扶贫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发生深刻变化。
首先是大规模减贫的任务更加艰巨。汪三贵认为,中国前三十年的减贫成就从根本上说是发展带来的结果,这种经济发展惠及到穷人,但未来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将会减弱。
其次,扶贫不再是简单地解决温饱问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李小云说,“过去中国扶贫工作面临的是发展相对滞后形成的普遍性、绝对性贫困,现在面对的是以收入不平等为特点的转型性贫困。”
此外,中国返贫压力依然较大。在中国现有贫困人口当中,有2/3属于返贫性质,市场冲击、经济波动、自然灾害等都可能致使脱贫人群再次陷入贫困。
专家表示,新时期扶贫开发面对的挑战不仅是降低绝对贫困人口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缩小不同收入人群间的发展差距。
《纲要》提出,扶贫开发要“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李小云表示,这意味着中国扶贫将从以往的以解决温饱问题为核心向给予贫困人口更有尊严的生活转变。
山西运城市新绛县三泉镇一名农民在农村信用社领取国家发放的低保金(2010年7月4日摄)。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一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更多低收入人口将纳入扶贫范围。 新华社发(高新生 摄)
汪三贵认为,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是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现,“这表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统筹发展,实际上是缩小差距,使经济发展惠及包括低收入人群在内的所有人。”
此外,《纲要》还提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其中,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始于2007年,目的是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标准的所有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以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村低保覆盖人口达到5214万人。
对此,李小云认为,单靠扶贫开发不能解决低收入人群在转型过程中由于权利缺失造成的福利损失,因此需要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实施低保等普惠性政策,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随着《纲要》的逐步实施,中国在未来十年将更加致力于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富裕,以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记者 林晖 姜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