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从被动应诉到主动维权 中企"走出去"步伐日益坚定(2)

2011年12月05日 07: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虽然,此次海外购地事件没能最终达成所愿,但这不失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新探索。从早期产品和人力的简单输出,到现在通过海外并购、资本输出以及融资募股等多样的海外投资渠道,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式发生了微妙变化。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2003年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2003年到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增加14倍。

  除了中国企业面向海外的直接投资,近年来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案例也逐渐增多,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等等,不难看出,中国企业除了让“走出去”方式更为灵活以外,还把被并购企业的“档次”升级了不少。

  2006年联想集团并购IBM的PC(个人笔记本电脑)业务,以30亿美元的营业规模来整合90亿美元的业务规模,被业界称为“蛇吞象”,迄今仍保持着这一中国制造业最大国际并购交易的纪录。

  从目前联想PC业务的情况来看,这次并购还是成功的。回顾此次并购遇到的困难,对海外环境的不甚了解和管理层中外人员的文化磨合是最主要的两个问题。对此,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认为,解决这些困难,非常好的途径其实是与境外的企业进行合作,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非常有利。

  “中国投资威胁论”难避免 贸易门槛何以越来越高

  入世十年,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式日趋多元化,并购、融资以及海外投资等形式屡见不鲜,中国企业不断加大海外扩业广度和深度的做法,也让东道国愈发绷紧了神经。有分析人事指出,未来针对中国的贸易争端,将不再只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会逐步加入到这个阵营当中去。

  其实,中国企业“走出去”策略将长期绕不开“中国投资威胁论”的门槛,随着国际政治局势日趋复杂化,中国海外投资在投资与贸易保护主义和国家安全问题上与东道国的博弈,或将面对更严峻的考验。

  仅在今年,华为和中兴等中国通信设备公司欲在美国扩展业务时就曾因可能威胁通信安全,而面临美国国会的安全调查。此后,中国商人黄怒波冰岛购地的申请也被拒绝,使得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或扩业计划在短短10天内两度受挫。

  近年来,中国掀起一股全球并购潮,国企和大型民企纷纷跨足海外,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同时,也同样面对“中国投资威胁论”的质疑。例如2005年,中海油185亿美元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计划失败;2009年,中国铝业公司注资世界第三大矿业公司力拓195亿美元的计划也失败。成功的例子是联想并购IBM大个人电脑业务、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等。

  分析指出,因投资与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安全问题和东道国国内舆论等因素将商业行为政治化,东道国对于中国的投资,特别是重要资源和关键技术的收购与投资,设置了较高的门槛。

  对此,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今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一个论坛上建议,由于当前政治化气氛非常严重,中国企业要尽量回避可能引发政治敏感的一些领域,比如对一些大的资源企业的控制、电信、高新技术。

  面对政局动荡 中资海外风险需“分担”

  今年2月利比亚爆发武装冲突,数月的战争已使得米苏拉塔、苏尔特等多个地区遭到严重破坏,一些设在这些城市的中资企业项目或被征用,或被炸毁,遭受损失惨重。

  一方面损失巨大,另一方面受制于纷繁复杂的利比亚政局以及支离破碎的司法系统,中资机构面临艰难的维权之路。利比亚于10月21日宣布全国解放,随后过渡委宣布将在8个月的过渡阶段后举行大选,选出民选政府。新政府将对外国公司与卡扎菲政权签署的合同进行审查,但即使通过新政府审查,新政府也没钱赔给中资企业。

  与此同时,中国和利比亚国际关系的不明朗化,也让在利比亚的中资企业陷入更为尴尬的局面。中资企业除了和利比亚现政权设法沟通外,也在呼吁国家能够采取更加灵活的外交政策,在资金援助、项目赔偿、人道援助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盘活中国在利比亚的投资。

  这一事件突出反应了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风险的不可控性,相较于国内企业,拥有海外业务的企业除要面对商业环境差异带来的经营风险外,还将面临国际关系动荡引起的政治风险,

  因此,企业应从自身经营的角度避免和防范风险,中国政府也应为企业在资金、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具体的帮助。

  对此,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裴长洪曾表示,中国的海外投资相当程度上是国家政策推动下的对外投资。中国对于企业海外投资的政策和投资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一个例证就是中国的海外投资保险体系一直没有建立完善,在此次利比亚事件中,由于保险政策缺失难以保全企业海外投资的安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