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粮食增产奠定物价稳定基础 宏观调控更主动

2011年12月06日 07:1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山西运城市新绛县刘建村农民晾晒丰收的玉米。高新生摄(新华社发)

  增产为促进增长做出贡献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了关于2011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今年,我国粮食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粮食总产超过11000亿斤。业内人士指出,粮食增产为促增长、控通胀、保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当前仍要注意稳定粮价,防止粮价下跌伤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增产是在“七连增”高起点高基数的基础上、旱涝灾害不断的情况下、管理国内通胀预期任务加重、国际粮价上涨的形势下取得的。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李国祥对本报记者分析说,粮食丰收,首先是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粮食产量的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一系列政策保护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比如财政投入总量有所增加,农业补贴规模继续增加,今年农业“四补贴”资金达1406亿元,农民直接得到实惠。另外,国家通过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粮食大县的奖励力度,这些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然,气候条件总体有利也为粮食生产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增产奠定物价稳定基础

  从国内市场供应看,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物资。今年粮食实现“八连增”,为“十二五”粮食生产开了个好头,有利于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和粮食市场平稳运行,对于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李国祥认为,对于粮食价格与整体物价的关系需要辩证看待。“从全年来看,粮价整体可能会上涨,粮食增产后我们还要争取保证价格不大幅下跌,表面看上去这不利于稳定物价,但我们通过促进粮食增产,为整个宏观调控争取了主动。因为如果粮价下跌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有可能一时稳住了物价,但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事实上,中国今年的宏观调控具有相当的艺术性,在流通环节采取了很多平抑物价的政策,在生产环节却没有打压粮价,在通胀压力大的情况下仍然通过刺激生产的办法来保证了粮食增产,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终端的消费者物价来说,粮食产量连续增长是中国物价稳定的基础。“粮食增产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从表面上看不是很明显,但如果减产,负面影响就会很大,马上会传递到其他行业,因为粮价的稳定对物价起到了稳定重心的作用。”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正河对本报记者说。

  稳定粮价维护种粮积极性

  伴随着粮食生产“八连增”的喜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也将实现“八连快”。据今年前3季度统计,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已达5875元,实际增长13.6%。

  业内人士指出,农产品比价上升和粮食丰收是经营性增收的基础。近年来,国家通过大幅度提高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格,对玉米、大豆等实行临时收储等保护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快速增长。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要保证粮价不因为丰收而大幅下跌,以维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同过去几轮物价上升的模式不同,今年中国物价上涨中因为农产品产量不足所导致的价格上涨并不明显,而农产品价格整体出现上涨格局主要是受成本上涨及宏观经济影响,因此,要特别防止因为粮食丰收引起粮价下降,从而使农民遭受巨大损失,进而对种粮积极性产生打击。”张正河特别提醒。

  本报记者 叶晓楠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