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面临四大瓶颈
2001年,“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更是快马加鞭。入世之后,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国外经济衰退等因素,客观上为民企“走出去”、树立自身品牌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为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石油、黄金等战略资源创造了机遇。数据显示,2010年,民营企业500强“走出去”稳步发展,累计共有137家企业开展了海外投资,投资企业和项目592个,海外投资额达61.77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74%,2010年民营企业500强兼并收购海外企业的事件明显增多。
以近年来海外拓展比较成功的新希望集团为例,加入WTO十年来,新希望海外发展的势头一直在加快,目前,已在东南亚设立了10余家工厂。据了解,今年新希望生产和销售1500万吨饲料,已经是中国最大饲料生产企业、最主要的肉蛋奶生产企业之一。而在国际市场,去年,新希望已成为全球饲料行业的第三名,今年有可能上升至第二位。
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民营在“走出去”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瓶颈制约。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企业在国外进行并购重组时遇到政治阻力,去其他国家尤其是到西方发达国家并购时,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巨大干扰和阻挠。
企业对国外环境了解不够,包括法律、市场、合作伙伴等方面不了解,导致核心竞争力不强、海外并购的整体成功率不高。
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话语权,只能被动适应既有的国际标准,制约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空间。
对外投资遇到不发达国家政局动荡,事先准备不足,损失惨重。
政府助航不可或缺
目前,我国对外开放中“引进来”比“走出去”成绩更为突出,政府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帮助企业“走出去”?
辜胜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经济学家)认为,在企业积极推进国际化过程中,政府需要帮助企业进行海外拓展,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首先,要加强企业海外投资立法,制定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规划。当前,我国对外投资立法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海外投资的实际需要,迫切需要完善企业“走出去”的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制定我国境外投资的总体战略,放松对外投资的审批及监管,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其次,要完善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持,探索如何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支持企业海外拓展,实现“藏汇于国”到“藏汇于企”的转变。
有调查显示,“融资困难”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中排第一位。为此,要使用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加大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力度,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探索如何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支持企业海外拓展。
政府还应提供对企业海外投资的财税扶持,减轻企业海外拓展的负担。财税扶持是鼓励本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手段。我国需要制定鼓励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支持措施,对企业海外市场拓展、对外投资等活动提供资金资助、贷款贴息,对企业“走出去”提供税收激励。
此外,要强化企业海外投资的公共服务,为企业海外拓展搭建平台。国际市场复杂多变,企业势单力薄,需要政府提供海外投资服务,如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咨询服务及市场拓展服务。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的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法律、管理、咨询等多元化中介服务。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帮助海外企业化解国际化风险,实现海外企业可持续发展。政府要加强海外使领馆的商业保障功能,完善双边与多边投资保护机制,加强对海外投资的风险预警,完善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鼓励海外投资企业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综合新华网、中新网、第一财经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