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界的赝品,要求相对较高,需要由专业人士亲自操刀。经营书画生意多年的王先生向记者介绍到:目前,书画造假无非就是临摹大家的作品,临摹的对象也会有所界定,一般不会是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等叱咤画坛大家的作品,多是稍逊一筹二流画家的作品,不然很容易被人辨认。这些专业临画的人都经过专业的学习,因自己的作品没有被认可,甚至不能自成一派,只能靠临摹为生。赝品的实际定价多会参照临摹对象市场价按比例折算,最终流入画廊或书画商店为其代销,或者书画院全部买进自己独家销售,出货后,双方将按比例分成。
记者了解到的仅仅是专业造假领域里的冰山一角,收藏行里的是是非非深不可测。目前,针对艺术品造假的相应管理规定,长期处于规则缺位,监管真空的处境,这也从另一个层面滋生了假货的横行。
“假”的有理
假货通常会被行内的人接受,因为只有假货存在,行家才会有攫取暴利的机会。
如今收藏界的名家如北京瓷器界的白明,收藏大家马未都,古钱币收藏家赵培祥在入行初期无一例外都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在行内,买到赝品被称之为“打眼”,通常打眼后只怪自己眼力差,技不如人,碍于脸面会闷不作声。有些人买到赝品会用作警示自己,不再出手,而大多数买家会把赝品转手给下家,彻底实现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愿景。这也是行内千百年来形成的行规,在收藏界假货存在的理所当然。
记者的一位朋友入行20几年,也有过“交学费”的经历,但他对传承下来的行规却有另一种看法,他说:早些年间,很多人是源于兴趣爱好才搞收藏,价格也没有现在这么高,小则几万,多则几百万的艺术品少之甚少,“交学费”的代价也不大。而眼下的收藏界变成了投资投机的市场,很多人是下了血本来买艺术品,况且假货泛滥,骗子居多,如果依然延续这种行规,对于刚入行的人无疑将付出更大的代价。也有很多人持相反的态度,毕竟每个人都知道水清则无鱼的道理。
国内曾出现过因假艺术品交易而引发的诉讼案,常因相关配套措施滞后,鉴定结果缺乏说服力,审判程序复杂等原因无果而终。目前,艺术品交易与普通商品交易比较起来几乎没有本质区别,可卖假货却可堂而皇之的免遭惩罚,不得不叫人深思。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