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专家支招:如何让中等收入者多起来(2)

2011年12月16日 11:21 来源:央视网-今日观察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霍德明:涨工资绝对不能靠印钞票来涨 要帮企业减税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把中等收入大概分为两种:第一它是工资性的收入,第二它是非工资性的收入,也就是财产性的收入。工资的收入不外乎加法跟减法,加法就是涨工资,但涨工资绝对不能靠印钞票来涨,工资是每一个中等收入者收入里很重要的部分,而且涨工资的来源应该从减法里面来,就是对企业要减税,如果能把营业税改成增值税,帮企业减税,企业自然会把多获得的利润转到员工身上。

  另外,对于财产性的收入,我特别要提到,我们国家的金融业、银行这一年赚的盆满钵满。今年虽然经营情况不好,但它还是赚那么多钱,为什么?因为它有3%的利益的保障。这3%利差的保障,应该要把它降下来。因为对于一般中等收入的财产性收入,如果利差降了1%,那么他的收入就可以增加1%。财产性收入是一般人在工资收入以外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我买了股票,股票要分红,但我们国家上市公司分的红利非常少的,现在新的证监会的主席也提倡,强调以后上市公司要分红,公司赚了钱了,不能够老是留在自己公司里面,要投资,而且要把它分给股东,增加股东的分红也是增加中等收入财产性收入里面的一部分。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哪些配套改革有待推进?收入分配如何做好加减法?

  郑新立:通过减少农民 我们就可以富裕农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提高农村居民的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整个提高中等收入比重的一个难点。我做过测算,到2020年的时候,城市的中等收入家庭可能达到70%左右,而农村的中等收入家庭可能只接近40%,城乡统一平均的到2020年,中等收入家庭可以超过50%。

  农村家庭的收入如何提高?现在看来,只有通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市化能够同步推进,减少农民,才能够富裕农民。根本上来说,要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力,就要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有偿转移,将土地向种田能手的手里集中,向家庭农场、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集中,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把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使他转移到二三产业,他们的家属转移到城市,成为城市户口。通过减少农民,我们就可以富裕农民

  霍德明:要适当的控制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特别要提到一点,农产品的价格时涨时跌,如果他的收入是靠着卖农产品,本身就是不稳定的。在农村,即使他丰收,也可能出现收入减少的情况。对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我们要适当的控制,而在保障农民的中等收入的层次上,最重要的还是要保障他的生活质量。例如健康,医疗,还有退休后,即使现在他有这么多收入,将来退休以后,如果他不能够维持中等收入相当的生活品质,也是不行的。

  陈步雷: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手段无非就是增收、减税以及社保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一个比较安全、公平、和谐、有可持续性的一个社会结构,中等收入人群占绝大多数。在方法层面上,很多国家都是相通的,它的手段无非就是增收或者减税、社保。说到增收,我想提一些特别建议:第一,对于产业工人、技术工人,以及一些白领的阶层,我们要搞一些规范意义的集体协商或集体谈判,使得能够更公平的在劳资双方来切分蛋糕;第二,对科技、文化和其它高端服务业,应当最大化的放开具有较高能力资本的人员,他们的自主创业自主增收,这个很重要。

  张车伟:要保持劳动者工资的合理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一个主要措施,还是要保持劳动者工资的合理增长。过去几年,我们工资的增长幅度比我们国家的劳动生产力增加的幅度要慢,与国家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相比,也是偏慢的,尤其是广大工薪劳动者的工资的增长。因为现在国家经济结构当中,一个最大的矛盾和问题就是我们的消费需求不足,尤其是国内的消费需求不足,这实际上也是制约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我觉得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们国家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局面。

  霍德明:最终目的是提高居民消费和促进内需

  (《今日观察》评论员)

  不管怎么样,它最后的目的还是要提高我们的居民消费,促进内需,这才是我们要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最终目的。

  郑新立: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造福老百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对我们广大老百姓来讲是一个福音,它意味着多数中等收入者家庭的收入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消费水平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