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投入“盘活”实体经济
据了解,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分类指导、有扶有控。
事实上,为改变部分企业融资困局,当前宏观政策已经开始预调微调,灵活调控。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准备金率在过去两年来连续12次上调后的首次下调,向市场传递货币政策微调预调的明确信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时强调,“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
“上述信号对未来一段时间信贷投放、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利好的。”刘俊海说。
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要真正让实体经济“活”起来,就要为其输血,也就是加大资金投入。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应该让大量的资源回归到实体经济,尤其是要强化流动性,即加速推动贷款对实体经济的定向投放和对实体经济的渗透。
记者了解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江苏省常熟市等地,就当前经济运行及走势进行调研。两天时间里,温总理先后主持召开了6场座谈会,着重对当前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和企业困难进行调研。
在考察和座谈中,企业普遍反映资金紧张,财务成本上升。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实业致富的表述,温家宝明确指出,银行、企业应当是利益共同体,在促进企业发展中为自己争取长远发展空间,这应该成为银行的指导思想。
一场针对中小企业立足于实体经济的金融制度改革已经呼之欲出。
“搞实体经济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确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目前宏观调控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不是‘河里缺水’,而是无论旱涝,水都流不到中小企业的田里去:大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放‘水’;那些本来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却忙着拉大客户和跨区域扩张,也无暇顾及中小企业的死活。”经济学家马光远对《法制日报》记者分析说,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要彻底解决实体经济的困境,根本路径是开放金融。一方面鼓励成立中小银行,另一方面开放民间地下金融,将其纳入主流的金融体系。“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仍然是不开放的风险,而不是监管。任何严格的监管,都无法控制金融资源短缺下的投资套利问题”。
刘俊海认为,在金融体制和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相关法律也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便为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构筑一个立体法治环境。
“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都应该进一步修改完善,以约束实体经济企业使其良性发展;在财政税收法领域,现在中小企业税赋过重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问题,应该修改财税法达到适宜减税免税的目的。此外,还要尽快出台产业政策法,推动反垄断法的实施。总而言之,综合运用上述法律制度才能够推动实体经济更好地发展。”刘俊海说。(记者杜晓 杨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