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缺乏有力的社会矫正的前提下,市场机制的单纯作用必然导致基于收入差距扩大化基础之上的较大的社会贫富差距。
●基于对外经济的“双循环”结构、国内经济的“铁三角”结构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体化”结构的现实,突出地强调通过改进民生来扩大内需市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作为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定调来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最高规格的经济工作会议,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双保持”的前提下,以“稳中求进”作为2012年中国宏观调控的总基调,在指导思想上第一次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突出强调通过改进民生来强化内需市场。这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最新内容和核心话题之一。要深刻地理解这一最新内容和核心话题,就必须从当前我国经济所依托的深层次经济结构入手。
对外经济的“双循环”结构
众所周知,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过度外向的、“两头在外”式的对外经济关系。这一关系以中美之间的经济“双循环”结构表现得最为典型。其运行方式可简要概括如下:中国厂商向美国出口商品,美国向中国厂商支付美元:1、根据现行结汇制度,国家按标准汇率以人民币购买中国厂商的外汇获得美元,并将其转变为国家外汇储备;中国厂商出口产品获得的美元在换成人民币后,进入国内循环,这是第一个循环。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循环中,中国厂商以美元换得的,并进入国内循环的人民币,实际上并无商品做为保证,因为作为其发行基础的商品已出口美国;因此,当中国厂商向美国出口量不断积累时,会造成大量的外汇占款,使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的形成具备了可能性;2、当国家外汇储备因中国厂商出口的增加不断积累时,由于美国对我购买其先进技术、企业实体和重要资源进行战略限制,只能购买其巨额国债,遂使我国得自对美贸易的美元又流回美国,这是第二个循环。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循环中,我国得自对美贸易的,并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回流美国的美元,又将充当美国重新购买中国商品的资本,开始新一轮“双循环”支付手段。当然,实际的贸易-货币关系要比上述高度简化的“双循环”结构复杂得多,但基本关系如此。
如果仅从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仅从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层面和长时间尺度来看,上述“双循环”结构的运行至少会在理论上导致以下现象: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准制度化”的对美利益(或财富)输送机制;二是形成了国内经济发展对外需拉动过度依赖的机制;三是形成被动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发生、发展机制;四是在客观上形成了美国对我转嫁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五是在客观上形成了美国对我在经济上进行某种定向冲击的可能性。上述推导可以解释此次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出现的许多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现象,也被某些经济事实———例如美国的两次“量化宽松”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所证实。
国内经济的“铁三角”结构
众所周知,经过30多年的市场化经济改革,我国顺利地完成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转轨,保持了国民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形成了以差距较大为特征的社会分配关系。在此,一是收入分配的绝对差距较大;二是差距形成的速度过快;三是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四是差距日益趋向固定化;五是差距似有两极化发展的趋势。
更重要的是,在缺乏有力的社会矫正的前提下,市场机制的单纯作用必然导致基于收入差距扩大化基础之上的较大的社会贫富差距,导致因较大的社会贫富差距而产生的内需不足,导致因内需不足而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外需拉动发展,形成出口导向型的外向性经济。在此,贫富差距、内需不足和出口导向型的外向性经济之间形成了一种“准制度化”的“铁三角”结构。其中,出口导向型的外向性经济在本质上只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内需不足的替代品和结果;构成“铁三角”结构的各因素之间存在着正向循环互动的关系。当然,实际的国内经济运行要比上述高度简化的“铁三角”结构复杂得多,但基本关系确实如此。
同样,如果仅从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仅从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层面和长时间尺度来看,上述“铁三角”结构的运行至少会在理论上导致以下现象:一是分配差距的继续扩大;二是以内需下降为标志的内源性发展不足;三是国民经济发展内外不平衡,并严重二元化;四是在客观上形成并激化了社会民生问题;五是在客观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同样,上述理论推导可以解释当前国内的许多经济、社会现象,也被某些经济事实、社会事件所证实。
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体化”结构
同样众所周知,在近20年迅猛发展的“全球化”的推动下,上述对外经济的“双循环”结构与国内经济的“铁三角”结构日趋融合而“一体化”。如果仅从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仅从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层面和长时间尺度来看,这个“一体化”结构至少在理论上表明:1、以这种“一体化”结构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首先是有风险的,其次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2、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这个“一体化”结构也会抑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3、对这种“一体化”结构进行矫正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需要。同样,上述理论推导可以解释当前我国面临的许多重大国际、国内经济社会问题。而这些都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囿于其技术性思维所无法理解,当然更无法解释的。
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的原因与意义
基于对外经济的“双循环”结构、国内经济的“铁三角”结构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体化”结构的现实,在当前美国经济不振、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国内经济增速面临下行压力、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因素尚未根本消除、业已不可能仅通过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和外延式发展来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背景下,突出地强调“稳中求进”,突出地强调通过改进民生来扩大内需市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更重要的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着力强调扩大内需,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意义,就在于要对外打破“双循环”结构的羁绊,对内摆脱“铁三角”结构的制约;就在于要通过我国可实际控制的内需的扩大,带动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顺利地度过对全世界注定将是一个特殊年份,对我国将是“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的2012年,为未来的发展奠基扎实的基础。这就是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的原因与意义所在。
李省龙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经济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