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自然灾害引发生产与分工的结构性变迁
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泰国洪水引发部分产业的全球供应链危机,引发人们对世界产业格局和国际分工体系的进一步思考。
“3·11”大地震浇灭了日本汽车业的复苏苗头。由于汽车业零部件供应链遭到重大打击,日本主要汽车厂商在国内的工厂全部停工,在北美、欧洲、亚洲地区的工厂也被迫减产或临时停产。屋漏恰逢连夜雨。持续近三个月的泰国洪灾,使得在泰的日本8大车企全部停产。日本车企在国内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汽车生产也受泰国产零部件供应影响,不得不临时减产。
一系列自然灾害暴露出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日本地震海啸的冲击下,美国汽车销售深受影响。同样,当洪灾在泰国蔓延时,全球粮食市场不确定性上升,美国硬盘制造商一度告急,日本的沃尔玛商店也面临漱口水短缺。全球化已将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完善全球供应链条、抵挡自然灾害的冲击,成为国际分工体系变革的又一动力。
专家点评(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洪钟):
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泰国洪灾几乎是在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迫使跨国制造商重新考虑其全球生产和分工安排。未来全球生产供应链的调整可能出现两种走向:一是继续保持生产供应链的全球性,但通过增加库存和分散供应商来化解风险;二是压缩全球生产链,向更小、更地区化的供应链发展,并将关键的生产过程集中在几个主要基地进行。无论哪种调整,都将对全球尤其是对亚洲的生产网络分工产生结构性冲击。面对全球供应链的可能变化,对中国企业而言,如能化解风险,把握机遇,无疑有助于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半月谈记者 王鹏权)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