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2012年春运平稳开启 铁路首次全面实名制购验票

2012年01月08日 20: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月8日,福州火车站乘客排队有序进行实名购票。当日,中国2012年春运拉开大幕,今年春运自1月8日起至2月16日止,为期40天,其中节前15天、节后25天。官方预计今年春运40天中,客流量将达到31.58亿人。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中新网1月8日电 为期40天的2012年春运今日启幕,首日客流平稳。官方表示,今年春运客流量预计将达到31.58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客流量超过了运能的支撑,组织难度超过以往。而今年铁路部门推出的网络售票电话订票,及实名制购票验票等,也给国人春运旅途带来不少改变。

  客流量超过运能支撑 组织难度超过以往

  今年春运自1月8日起至2月16日止,为期40天,其中节前15天、节后25天。官方预计今年春运期间,客流量将达到31.58亿人,同比增长9.1%,创历史新高。

  其中全国铁路预计将发送旅客2.35亿人,同比增加1352万人,增长6.1%;道路水路客运量将达到28.89亿人次,平均每天7110万人,同比增长约9.5%;民航将会增加348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今日介绍说,据统计,春运人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年平均增长5.6%,近几年接近10%,年净增长量达到2亿人次,去年总流量为28.95亿人次。

  刘铁男说,今年春运客流量大且高度集中,且容易出现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天气。总体上看,今年春运客流量大,超过了运能的支撑,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组织难度超过以往,任务更加艰巨。

  铁路部门迎多个首次考验 官员称实名制利大于弊  

  今年春运,铁路方面迎来多个第一次,考验其组织协调能力。

  在售票方面。今年第一次在全国铁路实行了网络售票和电话订票。目前网络售票和电话订票,每天已经达到了200万张,网络售票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1000万人。

  据铁道部介绍,从1月1日到7日,12306网站日均点击次数已经超过了10亿次。有专家评论,中国铁路12306客户服务网站瞬间可能达到了“世界第一”。而有200万张票通过网络和电话售出,意味着1/3的旅客不用再到车站整宿排队购票。

  另外,铁道部在全国铁路范围内第一次实行了实名制的购票和验票,扩大了实名制的实施范围。

  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8日表示,实施这个措施,对于保证旅客的出行安全和遏制倒票行为的发生,效果是明显的。在实行实名制的同时,由于客流量比较大,需要在进站的时候验证人、票和证的一致性,势必要延长一些时间。

  胡亚东称,只要是使用二代身份证购买的车票,验证起来非常方便,在验证机上刷一下,人、票、证的信息马上就能够得到检验,顺畅的话也就是7到10秒钟的时间。因此,从安全和维护良好的售票秩序方面,实名制还是利大于弊。

  春运首日铁路客流继续增长 运行秩序平稳

  铁道部春运信息显示,1月8日,全国铁路客流继续增长,列车运行秩序平稳。

  从重点地区重点方向的售票情况看,北京地区19日前,去往兰州、乌鲁木齐等西北方向和成渝方向的车票紧张,去往合肥、阜阳方向有少量余票。京沪高铁和去往哈尔滨方向的旅客列车有余票。

  广州地区19日前,去往成渝方向的车票紧张,去往湖南、湖北方向的普速列车车票较为紧张。武广高铁仍有余票,建议旅客可选择高铁出行。

  上海地区19日前,去往成渝、长沙方向的车票紧张,去往武汉、湖南怀化方向有少量余票。

  各部门“组合拳”保安全 应急预案充分

  今年春运的40天之内将有30多亿人次出行,为保证出行,全国道路、水运、铁路、民航、公安等系统以及解放军、武警部队共有3000多万职工和官兵奋战在春运一线。

  国家发改委要求,把安全作为春运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安全管理,认真各项安全责任制,坚决遏制事故发生。

  全国铁路在春运之前,强化了行车设备、客运服务系统设施的维护检修,保证运用状态良好。同时,加强站车防火防爆工作,强化道口安全管理。

  国家安监总局表示,目前,各地承担春运任务的客运车辆全部安装了动态监管系统,实现了对运行中的客车及其驾驶员动态实时监控,规范了驾驶员的操作行为,有利于防止超载、超速和疲劳驾驶。

  针对冬季天气寒冷干燥、雨雪冰冻灾害多发的气候特点,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制定了各类事故应急预案12818件。交通运输部表示,道路、水路客运已做好应急预案,随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及恶劣天气的影响,确保安全畅通。(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