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美欧债务危机的解决之道

2012年01月16日 14:27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美国陷入财政债务危机的原因不是高社会福利,而是政府花费大量纳税人的金钱挽救金融财团的金融投机债务。

  美国欧洲债务危机背后,是其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出了问题。目前的危机解决方案,没有改变这个模式背后的不合理因素,因而依然无法消除其潜在的巨大风险。

  美欧陷入债务危机背后的利益输送

  近来,美欧金融垄断资本操纵的主流媒体正误导舆论,将财政债务危机归咎于民众享受过高的社会福利保障。其实,美国陷入财政债务危机的原因不是高社会福利,而是政府花费大量纳税人的金钱挽救金融财团的金融投机债务。

  2007年美国财政赤字仅为1600亿美元,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财政赤字飙升了三倍,猛增到4600亿美元,2009年再次飙升三倍,猛增到1.4万亿美元,此后连续三年财政赤字水平一直保持在1.5万亿美元左右,危机后短短几年美国国债就膨胀了大约5万亿美元。显而易见,美国维持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福利保障,不可能是财政赤字两年内增长九倍多的主要原因。

  美国政府不断膨胀的国债泡沫达到了惊人规模,2011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高达1.6万亿美元,美国政府维持运转需要筹集3万亿美元资金,而美国国内一年的全部储蓄总额仅为6000亿美元,将会反复突破国会允许的最高借债比重上限,意味着美国迟早将像希腊一样陷入主权债务危机。

  美国一些州面临着比希腊等欧洲国家更为严重的债务危机,如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伊利诺伊、俄亥俄、新泽西等等,这些州财政债台高筑濒临破产被迫在公共服务领域大量裁员,如密歇根州的不少城市裁减了高达三分之一的警察,加剧了失业危机,导致就业不足率高达15%以上,地方财政还被迫大举借债来筹集失业救济资金,同时地方财政缺口与筹资困难相互作用不断扩大加剧了经济恶性循环。

  美国陷入经济危机后面临社会动荡风险。美国国家情报总监丹尼斯·布莱尔曾表示,经济危机已取代恐怖主义成为对美国安全的最大挑战,他称“美国现时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是,全球金融危机和它将带来的地缘政治后果”。

  当前欧洲经济正面临着同美国经济一样的危险形势,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的深层原因其实是遭到了美国的金融攻击。法国、德国上个世纪曾强烈抵制美国的单边政策和经济政策,因而受到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裂危机的冲击较小。德法政府更替后,放弃了以前的欧洲模式,转而推行新自由主义,放弃了严格的政府监管,转而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结果欧洲购买的次贷衍生有毒资产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国。据英国媒体披露,欧盟区银行体系的有毒资产已远远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政府注入巨资挽救银行破产后又陷入了主权债务危机。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起因是美国次贷危机,但是,欧洲遭受危机冲击的程度反而超过了危机发源地美国。2009年末美元遭遇信誉危机出现大幅度贬值之时,美国金融垄断财团大肆炒作自己参与孕育的迪拜和希腊债务泡沫,引爆了债务危机,扭转了美元大幅度贬值的势头并出现了强劲反弹,将一度威胁美元霸权的欧元区经济拖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显示了美国有能力通过金融战争向别国转嫁巨大危机损失。

  如今美欧一些媒体纷纷将美欧债务危机归咎于高社会福利,却不谈高盛和德、法等国银行曾通过推销金融衍生品和银行信贷,引诱希腊等国隐藏债务、落入陷阱并选择时机引爆危机,进而借口挽救危机用纳税人金钱向金融资本输送利益。

  希腊政府在美欧压力下强行采取严厉的财政紧缩政策,对自然垄断和公益事业领域的国企推行私有化,跨国公司将趁机垄断寻租导致电力、供水价格暴涨,失业增加、财政收入下降和生产、生活成本上涨,不可避免导致希腊的经济形势恶化并陷入恶性循环。债务危机实际上是被当做金融掠夺武器,民众承受痛苦,金融寡头掠夺财富。

  从美欧当前的严重股灾和金融动荡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美欧并未进入平稳复苏,这次金融动荡其实就是上次危机的延续和发展。美国官方宣扬的经济复苏其实也只是金融财团操控政府制造的“危机压抑状态”。

【编辑:王晔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