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降级”给欧元区融资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2012年01月17日 08:1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评级机构干的是他们自己的工作。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则是快速行动起来,尽早结束这场欧元区债务危机。”西班牙财政大臣蒙特罗1月14日表示。

  意、西国债“开门红”遭遇“寒流”

  12日,意大利和西班牙均成功进行了2012年的第一次国债拍卖。欧洲央行在去年年底向欧洲银行业提供了近5000亿欧元的低息贷款,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欧洲银行业的流动性饥渴。意、西两国的国债购买需求旺盛,最终意大利发行了85亿欧元1年期国债和35亿欧元136天国债,西班牙成功发售了近100亿欧元的3年期和4年期国债。两国国债的预期收益率与上次拍卖的同类国债相比均出现了明显下降,西班牙此次拍卖国债的融资金额更是达到了预期的两倍。

  “应当积极看待此次国债拍卖,这是市场对两国国债安全性和收益率进行对比和评估后的结果。对于市场来说,目前购买两国国债仍然是能够获得较高收益的安全投资。”西班牙IE商学院金融系主任费尔南德斯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就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国债拍卖取得“开门红”之后一天,标准普尔宣布下调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葡萄牙、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在内的9个欧元区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意大利和西班牙分别被下调两级,法国和奥地利则丧失了代表最高信用的AAA信用评级。有媒体分析指出,标准普尔的此次降级行动还给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的AAA信用评级带来威胁,并给欧元区国家今年的融资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负利率国债要把资金“屯”起来

  德国上周也发行了两次债券,均受到投资者青睐,其中9日的发行更富戏剧性。当天,德国共发行了39亿欧元的6月期国债,收益率为负0.01%。这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以负利率发行国债,其含义可以理解为让投资者把资金托给德国保管。德国联邦金融局发言人表示,这一现象让他感到“震惊”。

  德国媒体认为,在欧债危机前景黯淡之际,投资者正在恐慌地为资金寻找避险场所。丹麦、瑞士和荷兰也出现了国债负利率的情况。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纷纷把资金大笔“屯”在欧洲央行,而不敢相互拆解。9日,欧洲商业银行在欧洲央行的隔夜存款达到了4819亿欧元,创历史新高。

  超低利率为德国提供了绝佳融资平台,算是欧债危机带来的“乌云的银边”。截至去年第三季度,德国主权债务首次超过了2万亿欧元,其中1.3万亿为联邦政府债务。德国主权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约为80%,虽然好于欧盟其他国家,但仍然高于欧盟确定的60%的上限。

  欧债危机对德国经济的实质影响正在显现。虽然2011年德国实现了3%的经济增长,但增长仅限于前三个季度。德国联邦统计局估计第四季度的GDP萎缩了0.25%。很多专家担心今年第一季度也会出现负增长。按照经济学定义,这意味着德国经济将陷入“衰退”。不过这一衰退将是温和的,德国2012年仍可能实现0.6%的增长。柏林德国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多罗特亚·舍费尔对本报记者表示,德国民众消费需求依旧旺盛,这将是抵御欧债危机的一道屏障。

  抗衰退主打融资减赤两张牌

  马德里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何塞·路易斯认为,现在西班牙以及其他许多欧洲国家的问题在于机制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需要以变革的思维支持抗衰退行动。

  费尔南德斯教授认为,市场对欧元区的担忧、焦虑和紧张情绪迟迟无法缓解,其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

  首先,欧元区国家的宏观经济表现不佳。而要推动经济增长和复苏,银行业就必须恢复对私人领域的信贷和投资。只有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才能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目前仍没有做到的。据西班牙《国家报》报道,欧洲央行去年12月向欧洲银行业提供的近5000亿欧元3年期低息贷款中,有约30%的贷款是由西班牙银行业获得的,但这笔资金中很大一部分又被西班牙银行业存到了欧洲央行。

  第二,希腊政府与私人投资者就其债务减记的谈判搁浅,债务重组陷入停滞。

  第三,减赤任务繁重。以意大利和西班牙为例,其国债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20%和近70%。西班牙2011年的赤字率超过8%,因此,2012年要完成将赤字率减至4.4%的目标难度很大。西班牙自由撰稿人安赫尔对17日将举行的西班牙财政和金融政策委员会会议寄予期望。安赫尔对本报记者说,西班牙中央政府将寻求在此次会议上与地方政府就减赤问题取得一致。

  费尔南德斯评价说:“尽管减赤会给经济复苏带来负面影响,但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欧元区国家别无选择。”

  本报记者 丁大伟 管克江 黄发红

【编辑:王晔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