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商务部1月18日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全文)(4)

2012年01月18日 13: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香港经济通记者】:受到欧美的经济影响,香港的出口今年有可能大幅下滑,请问香港方面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与内地开展贸易对接,怎么能够加快我们香港地区的经济增长?谢谢。

  【沈丹阳】:全球经济低迷和贸易增速下降肯定对香港也会有影响,尤其是香港是相对开放和比较依赖外需的自由港,出口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其他地区更大。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是要香港特区政府想办法。从中央政府、从商务部的角度来讲,要加强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有两个方面可以考虑:一是香港跟内地企业合作加大开拓国外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我曾在厦门外经贸委工作过,印象中,很多企业都在香港设点。当时我们开拓新市场经常是从香港做起,通过香港这个“自由港”的优势实现对一些新兴市场的开拓,相信目前在这方面香港仍然有优势。这几年,尽管欧美经济受欧债危机和其他因素影响,需求下降,但是我们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速很大,这是弥补我们对传统市场出口增速下降非常重要的方面。现在欧盟、美国、日本这三个发达经济体占我们的出口比重只有43.7%。我们开拓新兴市场有很多商机,香港这方面是有优势的。

  二是充分利用CEPA的优惠政策,把香港产品销售到内地来。“十二五”期间内地的进口需求肯定要进一步扩大。有一个数据,到2015年预计内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将到32万亿人民币,通过进口扩大内需是一项重要工作。现在内地和香港已经实现货物贸易的自由化,香港产品销售到内地可享受零关税待遇,这是很重要的优惠政策。香港地区可利用此项政策,扩大港产产品,包括从其他地区进口的加工产品,到内地销售,由此可以弥补香港对其他出口目的地出口的部分下滑。

  当然,CEPA还有很多促进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的措施,在两地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到“十二五”末期还将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未来香港和内地的合作当中服务贸易是很重要的方面。如何利用好CEPA在服务贸易方面的优惠政策,内地和香港都要多动一些脑筋。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问一个消费方面的问题,从数据来看,去年居民消费依然保持较高增速,请您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此外,陈德铭部长在全国商务工作会上明确表示,今年把着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请问商务部在促消费方面今年会有哪些新的具体的举措?谢谢。

  【沈丹阳】:去年的居民消费增速是比较高,虽然比2010年增速稍微有一点回落,但是我们如果跟过去十年相比,去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仍然比过去的平均值高了2.1个百分点。消费的增速和增长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第一个因素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这是基础性的因素。第二个因素,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的作用。第三个因素,是一系列促进消费的促进性的激励性政策。比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这些政策就起了很大的作用。2011年全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超过1.03亿台,实现销售额2641亿元。全国家电“以旧换新”共销售五大类新家电9248万台,拉动直接消费3420亿元。第四个因素,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通过搞活流通促进了消费。有些人好像觉得促消费涨工资就完了,这个理解是不完全的,不是仅仅增加收入就能促消费,比如说,有一些高收入人群不在国内消费,跑到国外去消费,并不是很简单地说收入高了,就会多消费。我们必须通过搞活流通,通过商务领域和流通环节来促进消费。这个因素其实是在当前环境下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商务部门怎么样促进消费呢?我们可以便利消费。建立社区网络,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农民过去买个东西很不方便,现在很方便。而城市居民家庭服务消费,要请个保姆、修个东西,也要便利化。有些人不是不想消费,是因为很不方便。像宁波、天津,有81890和8890的服务,拿起电话一打就有公共服务平台,能够为你提供这方面的服务。而且是可信的服务,是便利服务,这是我们地方商务部门在做的。我们可以保障消费。假冒伪劣太多,大家不敢消费,通过治乱,通过采取这些打假的措施,也有利于促进消费。再就是引导消费。我们一些地方举办了购物节、促销月等等这类活动,北京连续开了11期特色商品赶大集的活动,把全国各地名优特产品组织到北京来销售。这也是引导消费的做法,同样可以起作用。还有是创造消费。什么叫做创造消费呢?我们商务部门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就业和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领域。全国的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中有一半集中在商务领域。每年通过流通领域、商务领域的发展带动大量新的就业。通过产业的发展、通过就业的增加,就会增加职工的收入,也就会创造新的消费。因此,从便利消费、保障消费、引导消费、创造消费这几个方面,商务领域起到了促进消费的作用。

  【沈丹阳】:影响消费的因素当然有很多,涉及的部门也很多,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商务部门还要继续大力来促进消费。刚才问到有什么具体的措施,我们正在跟相关部门来很认真的做研究分析,准备出台一些新的措施。就商务部来讲,本身有三个事情重点来推,一是继续完善城乡流通体系,二是推动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三是改善消费环境,还要研究一些激励的政策。我们正在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研究具体措施,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思路。在财政支持政策上要争取各级的财政支出能更多的投到惠及民生的公益性流通,绿色环保消费等。比如过去有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这些政策,下一步能不能对一些家庭用的太阳能产品的销售,给一些财政的激励政策?这既有利于促进消费,又有利于环保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金融服务方面,我们鼓励消费信贷产品和管理模式创新,扩大银行卡的使用范围。最近人民银行已经出台这方面的措施,以前大家有一个抱怨,说银行卡费率太高,一些商家也反映这个问题,最近正在做调整,通过这些调整引导经营者采用银行卡结算来方便刷卡消费。

  在税费政策方面,要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政策等,把交通物流方面的费用能够降下来。

  总之,目前我们几个部门都在抓紧研究新政策,商务部会尽快和这些部门沟通协调达成一致,当然还要报国务院批准,一旦定下来就会尽快的公布实施。谢谢。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当前中美经贸关系仍有不少磕碰,您如何评价?新的一年,您对中美经贸关系有何期待?谢谢。

  【沈丹阳】:正如你所言,中美经贸关系2011年有一点磕磕碰碰,但是全年中美经贸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双边的经贸合作仍然取得可喜的进展。从双边贸易情况看,增长是比较快的。据海关统计,2011年中美贸易额是4467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创历史新高。在这个数据中,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中国从美国进口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9.6%。这表明中国正在实施的积极扩大进口政策,包括促进从美国的进口做法,以及美国正在实施的出口倍增计划已经产生了成效。

  从中美双边投资情况看,尽管受全球跨国投资疲软等因素的影响,全年增长不是太理想。但我们要看到以往累计的情况和今后的前景。截至目前,美国对华累计投资是676亿美元,仍然是我们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地之一。中国企业也将美国作为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对美国的投资热情高涨,而且投资范围很广。中国企业对美的投资,给美国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增加税收,解决就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是过去一年中美双边经贸关系非常可喜的一面。

  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两国只有靠合作才能有效解决面临的经贸问题。对两国经贸关系中出现的一些具体的问题,我们不仅不回避,更要有登高望远、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最近我们国家领导人一再表示,中方愿和美方一道,进一步深化经贸、投资、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我们也希望美方在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慎用贸易救济措施,平等对待中国企业到美投资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2012年两国领导人将在一系列多边的场合会晤,双方还将举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等一系列活动,这将为中美关系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我们相信,只要双方坦诚沟通、加强合作,就一定能够推动中美全面互利经济伙伴关系健康发展。谢谢。

  【日本经济新闻社记者】:我想问一下关于中韩两国自贸协定的问题,上周胡锦涛主席和韩国总统李明博在会谈当中,就加快中韩两国对外协定的准备工作达成一致,两国何时开始正式谈判?中韩两国先于中日韩三国签订自贸协定的可能性存在吗?谢谢。

  【沈丹阳】:最近有关中日韩自贸协定和中韩自贸协定的商谈都在进行中。首先是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已经顺利结束,并且取得积极的成果。中日韩官产学的联合研究一致认为,“中日韩自贸区是可行的,将为三国带来共同利益”。

  中方认为,中日韩自贸区关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整体进程,符合各国和地区的整体利益。中方希望在结束自贸区的联合研究之后,三国继续保持合作势头,加强沟通与合作,争取在今年5月中日韩领导人第五次会议上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

  关于中韩自贸区,您刚才谈到最近两国领导人会面,两国领导人一致认为,尽早签署中韩自贸协定将为双边经贸合作提供更加有利地制度环境,符合两国利益。双方同意在韩方完成国内程序后立即启动中韩自贸区谈判。谢谢。

【编辑:王晔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