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茨4年捐280亿美元善款 称做慈善难过做企业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国外媒体刚刚发布了一个数据,说从2007年至今,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已经向慈善事业捐款280亿美元,帮助拯救了将近600万人的生命。280亿美元占盖茨590亿美元净资产的48%,比美国政府对外国援助预算还要多出20亿美元。比尔·盖茨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世界头号慈善家。
自从离开微软之后,比尔·盖茨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开始了心无旁骛的慈善工作。他的慈善活动主要是努力为世界不发达地区的人群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包括接种乙肝、麻疹,百日咳,黄热病等疫苗。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曾经近距离接触过比尔·盖茨,她认为比尔·盖茨做慈善比他做企业困难多了:
王利芬:他就说做企业的领导力和做这样的有慈善或者做他目前的这样一个基金会的需要的领导力是完全两样的,而且后者是他以前完全没有见过的。他说如果说在公司时领导力体现在就是说我去做世界最优秀的产品,他做Windows,然后不断的往前推,他把这个做好就行了,很简单。那接下来他就把这个钱拿去花的过程里面,他就遇到了非常多的这样一个困难,因为他所帮助的人都是很贫穷的人,都是需要各种资源的人,可是为什么贫穷?一定是治理结构都不是太好,所以他打交道的时候都非常的困难。
尽管有困难,比尔·盖茨依然乐此不疲。有人预计,到2019年,比尔·盖茨的金钱和努力将至少拯救760万名五岁以下儿童的生命。王利芬说,盖茨通过坚持不懈的沟通克服了许多具体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最大体会是——挣钱比花钱容易。
王利芬:他说在这个利用体现的领导力每次就是要喊,他没有办法,他要你去劝说这个,你看我们给你做这个事,你能不能这样做,他就是要跟人家费很多劲、费很多的语言去沟通,让人了解我们可以为你做什么,这个地方什么能够把这个钱用得更好,用到真正的需要钱的人的身上。因为那些地方本来就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组织,你觉得钱通过什么管道下去呢?怎么能够不被政府拿走呢?怎么能够不被腐败,你说你再多的钱也没有用,所以他曾经有一个感叹,他就说挣钱真的是比花钱要容易。
美国媒体把盖茨比喻为现实中的“蝙蝠侠”。他们认为,盖茨可能没有“蝙蝠侠”的那些特殊本领,也没有去打击犯罪分子,但他却解决了人类所面临的一些真正的问题。
其实,比尔·盖茨也不是个天生的慈善家,少年得志的他也曾经是个挥金如土的主儿。他热衷过收藏艺术品,为了买一幅名画,他动辄就在索斯比这样的拍卖行砸下两千万美元。他还曾经花费3千多万美元买下了达·芬奇18页的笔记。那个时候,他对帮助穷人这件事还无动于衷,绝对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1994年,盖茨和女友梅琳达喜结连理。为了举办婚礼,盖茨包下了夏威夷一个岛屿的全部轿车、直升机和250间酒店客房。但是那一年,盖茨深爱的母亲却不幸死于癌症。人生的巨变使盖茨的精神和感情受到巨大打击,也使这位世界首富开始重新思索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方向。
当时,美国媒体也在连篇累牍的抨击盖茨有钱却不做慈善,但在盖茨看来,每个人有每个人回馈社会的方式。微软公司解决了数万人的就业,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繁荣,带动了美国经济的活跃,这难道不是对社会的贡献?但是,社会对这位世界首显然有更高的要求。
1998年,微软面临无休止的反垄断官司,这使盖茨陷入了心灵的煎熬。这个时候,《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深深触动了盖茨夫妇。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妻子和父亲的建议和帮助下,比尔·盖茨开始了自己的慈善之旅。经过多年的慈善活动,比尔·盖茨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在市场竞争中无所不用其极的狠角色了。王利芬说,比尔·盖茨现在看上去是一个非常平和的人:
王利芬:他一点也不着急,说这个事情好像很难做或者说有什么很大的困难,然后人家也有很多尖锐的问题,就是说你看评价一个公司的业绩很好评价,那你们的利润是多少。他说那你这个(项目)我怎么能够去知道你就是做好呢,也没有什么硬性的说能够检查你做得很好。他也非常耐心的回答说,其实还是有,比如说哪些疫苗已经被打了,那些孩子已经得救了或者什么样的,还是有,虽然是难一些,他就是一一的做了很多,很耐心的解释,所以他在那个地方非常放松。
比尔·盖茨不仅仅自己捐助慈善,还联合沃伦·巴菲特等亿万富翁鼓励其他的富人为慈善事业捐款,他们发起了财产捐赠活动。截至2010年8月,美国已有400位富豪及其家庭承诺,将把他们的绝大部分财产捐赠给慈善事业。到目前为止,已承诺的捐款总值已高达3570亿美元。王利芬说,以前,比尔·盖茨用PC改变了世界,现在,他正在用钱改变世界:
王利芬:我看到比尔盖茨在这个地方的时候我真的非常的感叹,其实是一个人他有无穷的能量。他真的改变世界了,改变世界了,原来是用PC在改变世界,现在又用钱在改变世界。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来和今天的嘉宾主持陶跃庆一起来探讨一下,在您眼里你如何来评价比尔·盖茨?你觉得他其实前后这个慈善观念改变是很大的,究竟是什么使他真正的做出这样的一个改变?
陶跃庆:我曾经看过一个报道里面说到的一句话就是当时连线,连线是一本美国一个很著名的互联网的杂志,那么它在评价比尔盖茨的时候说了几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他说他是集心狠手辣的竞争者、寡廉鲜耻的抄袭者和永不道歉的垄断者著称的。
主持人:这个好像是在刚才我们介绍的1998年一系列的反垄断官司,他包括和网景公司的一系列的竞争。
陶跃庆:网景的浏览器基本上被他打得就是落花流水,我印象特别深,因为我还做过互联网的东西,当时到设计的时候,所有的网站都要做两个模式的。
主持人:而且在竞争当中绝不流露出半点同情心。
陶跃庆:对,他一点都没说“哎呀,你看这个公司还是不错的,我们可以把它保留,可以合作”怎么样,没有,就是要把他挤跨。所以在大家的印象当中,比亚盖茨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在商业的利益上寸土必叫的这么一个形象。而且当时他作为微软的巨无霸的企业,他已经是世界首富了,但是也没有说把自己的钱投出来做那些慈善事业。倒反而是在他结束了微软的工作之后,大家还都在想尤其是08年他退休的时候,大家都在想,在这么大的灾难面前,微软会否挺过去?比尔盖茨会否再出山?结果他还是继续他的退休的生活,所以我究竟是什么在支撑他的改变,我觉得是两个因素,表面的因素像他所说他曾经叙述过一段,他说我要改变这个世界,我希望用我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世界,作为一个商业奇才。
主持人:其实你觉得这方面就是说他其实没有变,他想改变世界这样的一个想法,原来做公司也是,那么现在做慈善也是这样。
陶跃庆:一以贯之,从他年轻时候希望发明更好的软件系统、操作系统来改变这个世界,跟他现在说我要用我的财富来改变这个世界,一脉相通的这么一个观念,这是一个。再有一个我觉得就是他内在的责任感,我现在就是想说的其实还有一个他的宗教情怀,他一直是一个非常在执着在推动着说向好的方面,人心向善的方面,把人的内在力量挖掘出来的方面。
主持人:但是在商业的行径当中好像并没有让大家感觉到他身上有很多善的方面。
陶跃庆:我觉得这个善还体现在你怎么样成功,其实我觉得它是每一个阶段的问题。在他年轻的阶段,他觉得他要证明他自己,要证明出他有能力来改变这个世界,他有这个能力。等到他现在这个时候,他就觉得我的能力还在延续,只不过是用在另外一方面的能力,不是说个人的,而是说我已经积攒的财富。我们知道美国有一本书我们知道有一本书叫《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真的就是在推动美国经济往前发展的时候,这种新教伦理的观念对于每个人的影响特别大,包括卡耐基说过一句特别著名的话,说一个人如果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他们认为在一种巨富的情况下死去是一种耻辱,你不能说拥有了这么多的钱就把这个钱当作一个贪婪的象征。
主持人:并不认为这完全就是你个人的财富。
陶跃庆:对,你挣钱是你的能力,是你影响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你向世界证明你有能力的一种方式。当你挣到这些钱,但是你在证明这些能力之后,你用什么来改变这个世界?来回馈这个世界?来奉献给这个世界?所以我觉得这个是美国许多的美国的富人会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包括2009年的时候,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要搞一个慈善宴会,这个是非常保密的,最后大家听到说是以慈善为主的,其实有很多人也瞠目结舌,因为在整个经济如此低迷的情况下,这些富豪在一起讨论的不是说如何来挣更多的钱,而是说如何把自己现有的钱都捐出来,所以确实是有这么一个精神在支撑着他们。
主持人:比尔·盖茨可能因为一系列的事件,导致他在慈善方面有了一些改善,真正做了慈善之后你觉得他自身又有哪些改变?
陶跃庆:其实他有一个网站叫Bill Gates notes这个网站,每年都要写一封信叫年度的信件,这个年度的信件从40位大学生里面挑选出来的,那么每年年底的时候他都要全球的这些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给自己写信,看看他们在关注什么,那么他们关注的内容往往就是这个世界未来要关注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其实比尔盖茨真的就是在思考,我真正要面对全球问题究竟是什么?他一直在做这样的一种努力和思考,所以我觉得从他的身上一个富人是否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去做改变人类的事情,这样的这种精神财能够延续下去。
主持人:这个词是不是会太大了?
陶跃庆:我觉得因为当然你到了60、70岁的时候,你已经没有什么可欲可求的了,我们有一个笑话,你到到60岁有钱、没钱实际上是差不多一样的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如果再能证明你的钱是有用的,再能证明这个世界还需要你,这不是一个很幸福的事情吗?他已经不仅仅是说我帮助某一个人或者,他确实有更多的能力,他有几百亿的资金在做,而且还有美国那么多的富豪一起跟他在做。这个基金会运作的资金他自己就350亿,巴菲特就300亿,所以确实资金很大量。而且他除了要做一些比如医疗卫生方面的事情,教育方面的事情,包括到中国来跟艾滋病人一起探讨艾滋病治疗的事情,其实他还在包括像G20峰会上他也发表他的这种看法和观点,所以他在全方位的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去重新站起来改变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