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再现 折射区域经济变迁 (2)
民工其实不荒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民工荒”这个词就见诸报端。当时对该现象的解读是,“民工荒”的出现代表的是“技工荒”,即不少企业缺乏有优秀技术能力的蓝领工人。
但发展至今,“民工荒”已经从原先的“小打小闹”蔓延到了全国多数省区,乃至原先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如湖北省都出现了所谓用工荒。
对于这一每年如期而至的常规节目,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认为,目前社会所讨论的“民工荒”只是一种短暂的表面现象。“从中国目前的劳动力状况来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输出的趋势仍然在持续,这就意味着,劳动力的供应量还在,因此,这种民工荒只是相对而言”。
“出现‘民工荒’根本原因是劳动者技能的结构问题。”此前,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去年全国两会上也表示,“看待‘民工荒’问题要防止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出现‘民工荒’说明中国就业不成问题了。事实不是这样,出现‘民工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当前需求不相适应。另一个观点是认为出现‘民工荒’意味着“刘易斯拐点”到来,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没有了。这种认识也不正确。恰恰相反,中国劳动力资源的成本优势会长期存在。”
“既然供应仍在,为何会出现用工短缺的现象呢?一方面,随着农村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价格越来越高,原有的工资水平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劳动力价格,由此引起了‘民工荒’假象。”宋颂兴表示,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使得一部分原来在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流向西部市场,相比之前,东部市场的劳动力减少。
人才荒是关键
不过,宋颂兴认为,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坏事,一方面,能够反映出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变迁,另一方面也能倒逼企业升级转型。
东莞楷模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徐国芳在其最近写的《再给中国20年》一书中也提出了“民工荒是大好事”的观点。他认为,其实“民工不荒”,关键是新时代的打工者跟过去的打工者在工作诉求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关键的一点,他们有了更多自己的思想,对外出工作的生活从精神上及情感上有了更多的追求。
“目前最大矛盾其实是:东部地区产业需要转型升级,而升级就需要人才,需要成本,但是企业往往不愿意花高成本寻人才,更不愿花费高成本对人员进行培训深造。这就造成了人才荒。”宋颂兴表示,人才荒必将阻碍产业的升级转型和中国经济的发展。
宋颂兴建议,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制定新的人力资源政策。比如,建立、完善培训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企业筹资参与培训,大力发展订单、定向和校企联合等培训模式,并将中等技能人才的普及与教育同高中义务教育合并规划实施。 (《国际金融报》记者余兴文 史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