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广东珠宝抽查三成多不合格 周六福等品牌在列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1月29日 10:0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春节长假也是消费黄金周,而珠宝、黄金等贵金属更是迎来了销售高峰。然而,春节前,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对这一热点节日商品质量进行抽查时发现,有三成多的珠宝、贵金属质量不合格,周六福、金六福、金凤祥等知名品牌也“榜上有名”。

  这一抽查信息在消费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消费者反映,珠宝等是专业性较强的商品,由于技术障碍,消费者难以辨其真假好坏,不法商家则利用这一特点能蒙则蒙,让消费者花了“大价钱”买了物不所值的“贵产品”。消费者们纷纷质疑,还有多少技术障碍在制造“商品黑洞”?如何堵住这一“商品黑洞”呢?

  纯度不合格欺诈消费者

  春节期间,珠宝、黄金等又迎来了销售高峰。广东省质监局在节前特地公布了珠宝贵金属质量的抽查结果,在抽检的307批次产品中查出15款产品贵金属纯度不合格,76款产品标识不合格,总体合格率仅66.8%。而就在不久前,在广东省工商局对该省流通领域黄金、铂金饰品质量监测情况通报中,贵金属纯度不合格率达14.2%,饰品印记、标签及其他标识物不合格率高达55.8%。贵金属纯度和产品标识成为主要不合格项目。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广东省质监局此次抽查的贵金属纯度不合格产品名单中,大部分生产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但也不乏周六福、福生生等著名品牌的身影,如东莞市南城正品首饰店生产的周六福牌纯银童镯(生产日期:2011.1,型号规格:纯银童镯)、福生生珠宝生产的福生生牌铂999项链(生产日期:2011,型号规格:9.48克)就被查出贵金属纯度不合格。质监部门在对“张万福珠宝”生产的张万福牌Au750金项链(生产日期:2010,型号规格:2.41克)进行抽检时,还遭到了拒检。

  广州市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执法人员胡凯介绍说,珠宝玉石等商品抽检发现的主要问题就是用“B货”“C货”来冒充“A货”,而黄金等贵金属商品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贵金属的纯度问题,纯度不合格涉嫌欺诈消费者。

  另一个问题就是标识和贵金属印记不合格。在广东省质监局近日进行的抽检中,有74批次产品标签及其他标识物不合格,主要表现为缺少厂名厂址、饰品质量、执行标准、饰品名称等。有60批次产品贵金属印记不合格。

  贵金属印记是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贵金属饰品必须标注的内容,贵金属印记应包括厂家代号、贵金属材料、贵金属纯度等内容。“厂家代号系生产厂商的标识,不标注厂家代号,无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流通中发现产品质量问题时,无法追溯产品的生产责任主体。”胡凯说。

  商品欺诈是如何形成的?

  一位长期从事稽查执法的质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加工黄金首饰时,必须加入其他金属才能焊接好,因此会降低整体产品的贵金属纯度,但是产品在出厂之前都必须经过检测确定其贵金属纯度并标注。然而现实中,有的由于加工工艺不够精湛使得产品达不到标准,有的则是企业故意将标称的贵金属纯度高于实际纯度以牟取暴利。暴利是让不法珠宝生产企业屡屡进行欺诈的最重要原因。

  在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的贵金属质量抽查中,标称为“恒星珠宝有限公司”生产的恒星牌千足金镶碧玉吊坠,两件样品实测值比标称值分别轻0.18克和0.12克,为标准允差的18倍和12倍。按照目前的黄金原料价300元/克计算,该组两件样品额外赚取的价值约为90元,平均每件产品获得45元“超额利润”。

  与此同时,图“省事”让不合格珠宝“顺利”进入消费者手中。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以后,珠宝经营商有权对产品进行检测,但是这个环节往往被忽略。珠宝经营商张生(化名)告诉记者,检测需经销商自己支付费用,并且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所以很多经销商都是不经检测直接将产品投入销售。

  对于产品贵金属印记、标签及其他标识物不合格,广东省质监局有关人员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生产企业对产品标识不够重视或者对产品标准理解不透彻,也存在故意不按要求标明以求在出现质量纠纷时逃避责任。

  更为重要的是,珠宝、黄金等贵金属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商品,如果不借助专业的检测手段,消费者难以辨识真伪好坏,这种技术障碍也给不良经营者有机可乘,形成了一个不良经营者赚取非法利润的“商品黑洞”。广东省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说,此类不合格饰品在不破坏的前提下,消费者选购时无法核实金的净质量,如果生产商有意短斤缺两,消费者是难以发现的。张生也坦言,“消费者在购买贵金属商品时,虽然经销商都会当面称量产品重量,但是实际上产品纯度如何、称量的工具是否标准,其间‘猫腻’对于消费者来说基本上是个谜。”

【编辑:王晔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