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农药废渣盐监管为何“迟到”
存在“经济价值”、可能流向食品领域的废渣处理,为何没建立相关的处理规范?怎么直到查出大批“农药废渣盐”后,才得知这些废渣盐的用途?
江苏一公司非法制售“农药废渣盐”案件近日在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2009年至今,非法制售“农药废渣盐”14000吨,流入全国12个省、市盐业市场,部分“农药废渣盐”冒充食盐流向餐桌(《新京报》1月31日)。
食品安全危机频频,一点点农药的残留已经让人闻之色变了,没想到,现在出现了更骇人的“农药废渣盐”。虽然“农药废渣盐”为盐业和公安部门主动查处发现,不过,这样的主动查处来得似乎迟了些,因为在此之前,“农药废渣盐”的生产销售达14000吨,牵涉到12个省市。
阜阳方面调查表示,其截获的“农药废渣盐”,主要卖给当地小商贩用于制作烧饼等食品。盐是一个基础性的食品原料,一吨盐制成的烧饼,估计要堆成山了,14000吨盐制成的食品,那是一个怎样的天量,危害到多么庞大的人群!为什么从2009年至今三年来,如此庞大规模的“农药废渣盐”制售未被及早发现?根据报道,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漏洞和疑点。
其一,“农药废渣盐”是从一种叫“草甘磷”的除草剂生产废渣中提取。据悉,“草甘磷”的生产废渣,污染性很强且难以处理,不法奸商能从中挖掘出“金矿”,不得不让人惊叹其“创造力”。可是,不法奸商能嗅出的商机,监管部门为何无动于衷?类似这种存在“经济价值”、可能流向食品领域的废渣处理,为何没建立相关的处理规范?
其二,根据以往经验,工业盐一般都流向一些点心、卤菜、腌制食品等等,而且采购者多为中小食品商户。所以,查处工业盐,对于这些小食品商户进行经常性的抽查暗访,严格追查其食品原料的来源,不失为一个捷径。而阜阳直到查出大批“农药废渣盐”后,才得知这些废渣盐的用途,由此可见当地对于中小食品商户的监管之弱,而在其他更多地方,同样未见监管的绩效,基层食品监管之涣散,可见一斑。
“农药废渣盐”虽然被曝光,但相关的监管漏洞未见补上,不仅如此,这起规模惊人的制假案件的追究似乎草草了之,14000吨、12个省市、生产批发销售多个环节,竟然只有6名犯罪嫌疑人落网,如此轻微的惩办力度,怎会断绝工业盐的暴利诱惑?
从此案中,更值得反思的是食盐专卖体制。工业盐等私盐贩售之所以会前赴后继,屡禁不止,就因为食盐销售存在的巨大暴利,在专卖体制下,一吨食盐的出厂价在500多元,最终销售价能翻四五番。而工业盐出厂价一般也要三四百元一吨,如果能改革食盐专卖制度,更多依靠市场自由竞争平抑盐价,工业盐等私盐贩售将没多大利润可图,加之违法的高成本,贩售者必然大大减少,“农药废渣盐”自然失去了市场。
□国华(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