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缩小收入差距要调高最低工资 限制垄断高收入

2012年02月09日 12:43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导读:国务院批转首个促进就业国家级专项规划,明确"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主要目标。经济之声聚焦:未来五年我国就业形势是否依然严峻?"就业优先"如何保障?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高福利,又将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有效调控?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新华社昨天受权播发《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这是我国第一部由国务院批转的促进就业专项规划。《规划》明确提出,未来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规划》强调,未来将继续深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改革,对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要进行调控,进一步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带来分析和解读。

  未来几年我国整体就业形势将主要呈现哪些特点?

  杨宜勇:从供给方面看,劳动力供给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的变化是劳动力的需求。因为我们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在“十二五”期间会比“十一五”明显的下滑,主要是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外需的减弱会影响我们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速实际下滑就会减少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此外,国内老龄化也在加深,老龄化之后老年人的消费会比青年人要节俭一些,那么对于内需也形成比较大的压力。

  就业促进规划中提到“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会更加突出,怎么理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杨宜勇:通俗的讲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就是说有人没事干,同时有事没人干,这种现象并存,而且还在有所加剧。比如大学生是这样,每年我们需要培养人才,培养了很多的大学毕业生,但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不高,70%左右,还有30%的人没有很好的利用。当然大学培养人的方式肯定有问题,你要培养市场更加需要的、适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另一方面,从农村来看,还是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是我们又出现了沿海的民工荒、招工难的问题,我觉得这些就是突出的一些结构性的矛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划的一大亮点是明确了就业优先的原则,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等一些重点指标的完成情况,都会纳入到政府的综合考核体系中,这是不是意味着就业优先从此有了一个硬性的约束?

  杨宜勇:应该说这个约束在逐渐的强化,这个优先实际上十七届五中全会就提出来了,国家的“十二五”规划里面也强调了这个,作为促进就业的专项规划,这一次只是强化了。作为考核,当然考虑还有进一步强化的空间,能不能够像计划生育一样,就业优先体现在充分就业上,不充分就业就一票否决,我觉得这个我们还是有一定的空间的。

  规划还提到未来将会对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进行调控,进一步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且提出要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薪酬管理,这是不是表明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高福利有望得到控制,可能会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有效的调控?

  杨宜勇:我觉得是应该控制,因为现在社会收入差距太大,众矢之的大家都认为垄断行业很不合理,有的银行说现在银行业利润太高,都不好意思公布了。所以说我觉得就两点,一是强调了要提高最低工资,每年13%以上,这对简单行业和垄断行业之间缩小差距是有一定作用的,另外主要就是要限高,所谓说国有企业、央企,你要是打破不了垄断,但是政府可以限制他们的收入。

  我们知道现在人的能力的差别没有收入差距的差别那么大,很多垄断它形成的收入利润和它的贡献关系也不是很密切的,完全是有理由对他们限高。

  除了这种可以让企业所有的内部员工都分享企业成长的成果之外,还有哪些方式能够对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高福利进行调控?

  杨宜勇:比如他们有一些利润可以加大上缴国家财政的比例,除了改善内部公平之外,用在民生项目上,改善全社会的福利,这也有利于增进全社会的公平。

   国务院发布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全文)

  “十二五”我国将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将新增就业4500万人

  “十二五”时期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控制在5%以内

   我国“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

【编辑:何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