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胆药效及经济作用均被怀疑 产业30年难打垮
究竟有多少中医在开药的时候会配伍熊胆?每年全国的熊胆制品中有多少被用于治病救人,又有多少被用做噱头制成高档保健品、礼品?全国有多少地区的经济必须依赖熊胆产业?
在这轮由福建归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归真堂”)拟上市引发的活熊取胆利弊的辩论战中,每一个关于熊胆的疑问似乎都有观点截然相反的两种答案。支持的一方认为,熊胆的药用价值找不到替代品,而活熊取胆并不会给熊带来痛苦;而反对的一方则认为,熊胆的药用价值被利益方无限夸大,对熊胆的利用也早就从合理走向了残忍。
调查中,记者发现,在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中,虽然有243种药品含有熊胆成分,但找不到证据证明,熊胆究竟在这些药品中发挥着怎样不可替代的作用。
难道真如很多专家指出的那样,熊胆制品早已异化为高档的礼品、保健品?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莽萍教授多年来一直研究动物福利和动物保护,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熊胆产业开始关注活熊取胆的问题。在她的记忆中,过去30年间,社会中的一些善良力量和熊胆产业的博弈一直不断,媒体也多次大规模聚焦活熊取胆问题。但让她感到遗憾的是,每次被千夫所指之后,活熊取胆产业依然打不垮、灭不掉,因为养熊业的背后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利益格局。
事实上,在药品保健品领域,曾经和熊胆一样被神话的还有虎骨和犀牛角。老虎和犀牛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按照相关法律,从1994年起,任何虎制品和犀牛制品都不得被使用和交易,甚至虎骨和犀牛角还被退出了《药典》,虎骨和犀牛角早已被人工合成品替代。而熊在我国只是二级保护动物,熊制品没有被限制使用和交易。
在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负责人葛芮看来,除了难以被撼动的利益格局外,政策和法律存在的不足,也是使得熊很难像老虎那样被解救出来。
被夸大的效用?
在媒体上公开表态支持熊胆能治病,而且认为熊胆药效不可替代的专家不在少数。他们的依据既有自己行医过程中的现实经验,也有《本草纲目》等传统中医理论。支持的专家认为,熊胆所具有的清热、平肝、明目的作用难以被替代。
反对的专家则认为,熊胆的主要成分就是熊去氧胆酸,这种物质早已能被人工合成,而且用途有限,完全犯不上为了有限的使用范围而伤害动物。
安徽医科大学教授祖述宪就是“活熊取胆”坚定的反对者。最近几年,他在博客上发表了几十篇相关文章。
祖述宪告诉记者,一些熊胆制品的说明书上也标明,熊胆的“药效标志性成分”是熊去氧胆酸。在药理和临床试验方面,熊去氧胆酸的主要功能是治疗胆囊里小的胆固醇结石,减轻胆汁淤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与传统中药中提到的清热、平肝等作用并不相同。
他介绍,临床试验发现,熊去氧胆酸虽然有治疗胆结石、肝硬化等功效,但疗效有限,治疗这些疾病目前已经有更好的药物和医疗手段,熊去氧胆酸并不是非用不可的药物。
祖述宪说,他接触过很多中医,一辈子都没用过熊胆,还有很多中医认为,以中医药的名义倡导活熊取胆其实败坏了中医药的名声。
市场上很多种叫“熊胆胶囊”的药,其主要成分包括熊胆、栀子、菊花、车前子、大黄和冰片等10多味药,功效为清火、平肝等。祖述宪说,按照中医的观点,这个方子里的很多味药都有所谓的“清火”作用,熊胆加进去到底起什么作用,只有天知道。
古代医书中提到熊胆的功效大多用于平肝、清火、小儿惊厥等,但在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243种含熊胆的药品中,有的具有护心功效,有的能治痔疮,有的是眼药水……在专家看来,这些病症,都不需要熊胆来治。
再有,祖述宪认为,熊胆能治病一方依据的是中医理论和本草古籍,但是治疗的却是现代医学诊断的疾病,有没有经过认真的临床试验,能不能自圆其说尚不清楚。
“因为说不清的效果就要进行残忍的活熊取胆?”不管是祖述宪,还是动物伦理研究者莽萍都持这样的观点。
根据亚洲动物基金的粗略分析,我国每年的熊胆粉产量以吨为单位计算,但究竟有多少被真正用于无可替代的药品,并不清楚。
撬不动的利益格局
祖述宪介绍说,读过医学史的人都知道,世界各国早期的古医药书中都有使用各种动物的胆治病的记录,古埃及在几千年前就曾使用鱼胆治疗眼病,古罗马、古印度也都用过各种胆汁治病。这些做法都是人类在蒙昧时代采用的,现在早已被抛弃。但我国还在坚持使用,是因为我国上世纪80年代自朝鲜引进养熊取胆后,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养熊产业,养熊场、药厂、保健品厂等多方组成了一个稳定的利益格局。